別人怎麼看我——身份焦慮(1 / 1)

阿蘭·德波頓認為,人們對身份的在意,在本質上是為了滿足內心對“愛”的渴求,他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寫道:“獲得他人的愛就是讓我們感到自己被關注——注意到我們的出現,記住我們的名字,傾聽我們的意見,寬宥我們的過失,照顧我們的需求。因為這一切,我們快樂地活著。”

對身份地位的渴望,具有很多積極的作用,比如,能激發人的潛能、阻止離經叛道的有害行徑。然而盲目地追求他人的愛和關注,也會讓我們在無形中變得越來越依賴,進而喪失真正的自我,並深陷身份焦慮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焦慮》一書中,曾提出了幾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用哲學來武裝自己。他認為,主流價值體係有時候會蒙蔽人的心靈,人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良知,而不是盲目地遵循來自外部的讚揚或譴責。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一旦認識這個世界和人生的意義,你就可以盡可能地避免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盡可能地堅持自己的想法。

第二種方法是求助於藝術。他說,整個藝術史都充滿了對身份體係的不滿,學習藝術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掉種種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緊張和焦慮。如果你的視野過於狹小,很容易就會被世俗的價值標準所同化,陷入身份焦慮之中。這時候不妨發展多種興趣愛好,特別欣賞些藝術的東西,你會發現,世界上並不是隻有一種方式,才能證明生活的成功。

我經常能到這樣一句話:“比較得來的幸福。”的確如此,雖然有時候和周圍其他人的比較,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更多的時候,這種盲目比較會加重我們的身份焦慮感。所以,多和自己的昨天比較吧,以進步的心態鼓勵自己,幫助自己樹立堅定的信心。

為身份焦慮的時候,請記住:判斷一個人的生活或人生是否成功和幸福,不能完全以擁有金錢或物質的多少為標準。我們的婚姻是否美滿,家庭是否和睦,人際關係是否和諧,要遠遠比物質的多寡,更能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阿蘭·德波頓認為,人們對身份的在意,在本質上是為了滿足內心對“愛”的渴求,他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寫道:“獲得他人的愛就是讓我們感到自己被關注——注意到我們的出現,記住我們的名字,傾聽我們的意見,寬宥我們的過失,照顧我們的需求。因為這一切,我們快樂地活著。”

對身份地位的渴望,具有很多積極的作用,比如,能激發人的潛能、阻止離經叛道的有害行徑。然而盲目地追求他人的愛和關注,也會讓我們在無形中變得越來越依賴,進而喪失真正的自我,並深陷身份焦慮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焦慮》一書中,曾提出了幾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用哲學來武裝自己。他認為,主流價值體係有時候會蒙蔽人的心靈,人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良知,而不是盲目地遵循來自外部的讚揚或譴責。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一旦認識這個世界和人生的意義,你就可以盡可能地避免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盡可能地堅持自己的想法。

第二種方法是求助於藝術。他說,整個藝術史都充滿了對身份體係的不滿,學習藝術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掉種種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緊張和焦慮。如果你的視野過於狹小,很容易就會被世俗的價值標準所同化,陷入身份焦慮之中。這時候不妨發展多種興趣愛好,特別欣賞些藝術的東西,你會發現,世界上並不是隻有一種方式,才能證明生活的成功。

我經常能到這樣一句話:“比較得來的幸福。”的確如此,雖然有時候和周圍其他人的比較,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更多的時候,這種盲目比較會加重我們的身份焦慮感。所以,多和自己的昨天比較吧,以進步的心態鼓勵自己,幫助自己樹立堅定的信心。

為身份焦慮的時候,請記住:判斷一個人的生活或人生是否成功和幸福,不能完全以擁有金錢或物質的多少為標準。我們的婚姻是否美滿,家庭是否和睦,人際關係是否和諧,要遠遠比物質的多寡,更能影響我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