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聽話——強迫焦慮(2 / 2)

在國內某重點初中連續幾年對學生的心理問卷中,95%的學生表示:最大的煩惱,就是“家長嘮叨”,主要是媽媽嘮叨。說起“嘮叨媽媽”,學生們恨不能開一場控訴和聲討會。

問到“麵對嘮叨的應對辦法”,孩子們的回答基本是:“裝聽不見”“不理她,讓她嘮叨夠了”“她說她的,我幹我的”“說急了就頂撞幾句”。這些才剛上初中的孩子,已經在拒絕家長們的教育了。

但在家長的潛意識裏,自己永遠是對的,孩子總是錯的;自己處處在為他們著想,是孩子不懂父母的心。有的媽媽明確說:“我緊著嘮叨,他還不聽;如果不說,不定成什麼樣呢!”

心理專家認為,家長嘮叨的效果無非是:痛快痛快嘴,孩子或不理或頂撞而惹一肚子氣,拉大了與其情感上的距離,阻塞了交流的通道,封閉了孩子的心扉,堵住了孩子的嘴。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青春期,恰恰是人最有想法而想法又不成熟、不容易準確的時期,最希望有人傾聽、理解、解惑的時期。可是,家長們十分專橫地把說的權利留給了自己,隻顧自己排解。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也說,說說說,愣是把孩子說膩煩了。孩子隻有當聽眾的份兒,他們一肚子的話,卻無處傾訴。

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長。

家長愛發這種牢騷:我能做的,我都做了,可他怎麼就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啊?問題是:你能做的你做了,但是你該做的卻沒做!

你做了些什麼?無非是給孩子花錢上好學校,買名牌自行車、名牌鞋、衣服,甚至開車送孩子上下學。你該做的是什麼?首先,以身作則做到了嗎?這一點太重要了。家長的一舉一動,無意間,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的不良行為習慣,已經影響到了孩子,還不自知,還一個勁兒地抱怨,甚至為此打罵孩子。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心理衝突最多的時期。很多家長並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自己的一些語言和行動會對其產生很大影響。一位母親就曾在網上焦慮地說,女兒今年13歲,因為長得漂亮總有一群男生圍著。“我寧願她長得醜些,成績可以更好些。”

“焦慮的家長越來越多,他們時常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實際上是家長的心態病了。很多語言如果運用不當,會影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麵影響,比如,家長和孩子在爭論一個問題,家長往往不願意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他們會習慣性地將自己的思想強行灌輸給孩子,並武斷地認為孩子的想法是幼稚、錯誤的。”一位心理谘詢師說,當家長意識到自己錯了,應放下架子,勇於在孩子麵前承認錯誤,不要怕丟臉。

當孩子遇上學習問題,親子溝通其實是更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而生活中一旦孩子學習出了問題,家長想到的是馬上去尋找老師。但溝通不應該僅限於家長和老師之間,親子溝通才是最重要的。父母要多去了解孩子在想什麼,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去引導孩子往健康的方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