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給出的忠告是,在沒有找到一個非常了解你並且非常賞識你的上司之前,千萬不要考慮跳槽。當然,有一種情況除外,你在本單位已經幹得非常糟糕,在這個單位,你的人生數值已經是零。既然是零,到一個新單位重新開始,至少有一個好處,你的職場環境沒有固定思維。
換一句話說,如果遇到一個賞識你的人,那麼,你一定要加倍珍惜,千萬別因為自己一時的意氣用事,讓這個賞識你的人寒心。
讓一個賞識你的人寒了心,你就不僅在這一個人麵前失了分,很可能是在這個職場失了分。這失去的分數,再要挽回,難度就大了。
第三節 不要輕易說我不會幹
在職場中,常常遇到一種情況,領導讓你去幹某個職位或者某項工作,你說,我不會幹。我不懂。我從來沒有幹過,怕幹不好。
你這樣回答,隻有兩種可能,一,你不喜歡那個職位,不想去。二,真的是不了解,因此沒有信心。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我在整本書中討論已經夠多,諸如把職業幹成事業就是成功,諸如選擇愛好不如選擇平台,還有其他一些章節,也都涉及這個話題,此處不再重複。
本節,我們主要討論第二種情況,真的因為不了解而缺乏信心。
為什麼沒有信心?道理很簡單,對陌生的恐懼。
這是任何人都有的心理,很正常。
不說幹一項工作,就算是叫你做任何事,因為你沒有做過,也會心生疑懼。
因為不熟悉,沒有幹過,你會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我幹不好。
如果真的有了這種心理暗示,從此,你就會繞著這個職位走,碰到它,就會有這種畏懼心理。你很可能永遠都不會幹這件事。
仔細想一想,我們一生,遇到多少這種逃避?非常之多。
因為這種逃避,你失去了多少機會?
在當時,你可能並沒有太明確的認識,事隔多年,你才會慢慢明白,簡單的三個字:我不會,很可能讓你和機會失之交臂。
不要感歎人生機會太少。更多的時候,你自己把機會浪費了。
我仔細想了想,我這幾十年間,因為這種對陌生的恐懼,或者因為過於強調愛好,失去過多少機會?還真不少。
前麵介紹過,為了離開教育係統,我想盡辦法。有一次,我差點有機會調進公安廳政治部從事政府公文的寫作。同樣因為我不會,失去了這次機會。不是我放棄,而是人家沒有選我。如果我被選中了,我是一定會去的,最終能不能在較短時間內,適應政府公文寫作的需要?我現在仍然說不清楚。有一點可以肯定,我現在學會寫公文了,雖然我不敢說一定寫得很好,至少對付這類工作,已經不成問題。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被分配到一家房地產公司,因為我不會做生意,所以我心生恐懼。我認為自己會的是當編輯記者,愛好的也是當編輯記者。所以,我以改派的方式,拒絕了那家房地產公司。
我後來能不能學會做生意,或者能不能成為一個大房地產商?不知道,我沒有試過。但我自認為,這確實是失去的一次機會。
也是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去長江日報找工作,但沒有被錄用。
事後想一想,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沒有我自己的原因?肯定有。長江日報後來從我們學校錄用了一個本科生的女孩,去當記者。我與她相比,優勢明顯弱勢更明顯。她的文章,肯定沒我寫得好,但僅僅是文學作品,對於新聞作品來說,我和她一樣,都屬於零。那時,我對新聞作品有一種本能的抗拒,她卻沒有,她畢竟是一張白紙。
坦率地說,就算當時長江日報錄用了我,我想我一定不願意從事新聞寫作,而會努力調到文藝部之類。隻有一個原因,因為沒有做過,並且心生抗拒。
後來,由於某些客觀原因,我開始涉足新聞寫作。
最初是到北海的一家小報。到了那家報紙,報社讓我當編委,又兼特刊部總編,同時,還派我去采訪一些老板或者官員。我沒有退路了,不得不涉足新聞寫作。即使那時,我仍然強烈排斥寫消息,所有的采訪,我寫的全都是通訊。
再後來到廣州,先在一家雜誌社,也是采寫通訊,然後到南方都市報,當消費記者。報紙不可能再發一篇又一篇通訊,隻能發消息。
今天,我不敢說我的新聞寫得很好,至少,我不怕了。
然而,在我們的寫作隊伍中,還有多少人恐懼寫新聞,寫應用文,寫公文?
不是他們寫不好,學不了,而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暗示。
我在武漢大學作家班讀書時的一位學兄,年齡比我大十幾歲,是當時我們班上寫作水平最高的人。我寫了什麼作品,第一時間拿給他看,向他求教,他對我的幫助非常大。畢業幾年後,我到了廣州,從別人手裏接了一些寫作的活,幹不完,而他又提前退休了,正閑著。我把他叫到廣州,和我一起做這些事。
這是一種類似新聞寫作的任務,別人給我們一些故事,我們根據這些故事,寫一種既像新聞特寫又像傳記的文章。我認為,這類文章,對於這位學兄,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可讓我沒想到的是,這件任務讓他痛苦不堪。他對我說,這是他自從事寫作以來,搞得最痛苦的一次寫作。後來我看了他寫的東西,確實大出我的預期。
那時,我簡直想不明白,怎麼會這樣?老兄如此之高的寫作水平,為什麼幹不了這件事?
後來我算是想清楚了,他因為沒有寫過這種類型的文章,心理上有一種畏懼感,排斥感。這種自我暗示,讓他產生了強烈的畏難情緒,因此很難找到寫作狀態。
半年後,他對我說,不想窩在家裏,還是想出來走走。
我說,有一家雜誌需要記者,主要還是寫那種半新聞半小說的文章,你寫得了嗎?他說,我想試試。
事實證明,他不僅能寫,而且能寫得很好。很快,他擔任了編輯部主任,兩年多後,又擔任了執行副總編。
前後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變化?
有很多事,並非你真的不會做,做不好,而是你的自我暗示,給你造成了強烈心理抵觸,消除了你的信心。
自我暗示這種事,對一個人的影響極其之大。
一個人,如果不斷自我暗示,我不會做這件事,我不可能做得好。那麼,這種暗示,可能影響你的整個心理和行動,就算勉強接受,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心態和足夠的信心去幹,你很可能進入不了狀態。
相反,你如果暗示自己:這件事,我一定能夠幹好。
那麼,可能是兩種結果,一,因為技術難度不是僅憑一腔熱情就能克服的,所以,你確實幹不好。二,技術上並沒有太高的難度,隻要你努力,這點難度,很容易被克服。
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務性工作,技術難度並不大,更多的是熟悉和程序的把握技巧,這類工作,隻要努力,是一定能夠做好的。
大家可以自我審視一下,你是否有這種自我暗示的時候?你是否認定有些事,你一定幹不好?
你負責談一項業務,需要你寫一份計劃書,你能寫好嗎?需要你草擬一份合同,你能寫好嗎?更簡單一點,馬上要向領導彙報你的工作,你能寫好工作報告嗎?
對於這一類工作,相當一部分人,會產生不會做,做不好的心理暗示。
且不說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哪怕是寫一份求職信,也可能產生這樣的心理暗示,最終,他很可能找別人已有的模本抄寫一遍。
不信的話,可以到人才市場去看看,收到一萬份求職信,估計也不會超過十種模式。
領導給你一份工作,通常都會有兩種考慮,第一,你是否適合從事這項工作。第二,你隻要付出相當的努力,這項工作,你是能做得好的。而你拒絕領導的安排,也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你因為不熟悉而產生做不好的心理暗示。
顯然,對領導說我不會做,我做不好,不是一個能力問題,而是一個心理問題。
你如果有這樣的心理問題,你就在職場失分了。
第四節 職場對嫉妒是零容忍
寫這節前,我百度了一下,主要是想知道,學界是否把嫉妒定義為一種天性。我看完了所有的介紹,並沒有這樣的論點,那也就是說,學者們並不認為嫉妒是人的天性,或者他們也拿不準。
我之所以想搞明白這一點,是我看來,嫉妒是人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對於嫉妒這個詞,有兩種解釋:一、嫉妒是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敵視的心理狀態。二、因人勝過自己而產生的忌恨心理。有分析認為,嫉妒源於三種狀態,一、同一領域的競爭,二、某種被破壞的優越感,三、猴王心理與報複心理的結合。所謂猴王心理,是指先天具有的一種強烈的自我為尊的意識,即自己是猴王,是最重要的,最強的,不容置疑的一號人物。
可見,所謂的嫉妒,其實是指兩種狀態,一是相互比較而產生的對某個人的不滿,二是將這種不滿心理付諸某種報複性行動。
也有人說,這種心理狀態,隻要不付諸報複性行為,就不能算是嫉妒,隻能算是羨慕。這話有一定道理。總而言之,嫉妒是一種因為不平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其心理表現,類同於羨慕,而行為方式,卻又和羨慕完全相反。
這種嫉妒心理,在孩子之中,最常見到。之所以孩子中常見,是因為孩子不太善於掩飾自己的情緒,很容易便會將嫉妒表現出來,比如用惡毒的語言攻擊嫉妒對象,用冷漠來對待別人等,嚴重的,甚至會出現一些過激的報複行動。
顯然,這是一種有害心理,因此,學校也不能容忍這種心理,會想盡辦法,采取一些措施。學校采取的措施,主要還在於心理疏導。
畢竟,心理範疇的疾病,甚至連道德範疇都夠不上,法律就更是無能為力。人們很難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對嫉妒進行抑製或者處罰,因此容易給人一種錯覺,隻要不到違法違紀的程度,嫉妒是一種無害的東西。
可很少有人知道,嫉妒是職場殺手。
你嫉妒自己的同事,對於同事的影響或者損害,其實是很有限的,人家比你做得好,你嫉妒他,人家拿的錢比你多,你嫉妒他,人家得到上司的表揚,你嫉妒他。可這一切,是否影響他繼續做得好,是否影響他繼續得到上司的表揚和肯定?都不會。相反,你的嫉妒心,還會引起他的自我保護意識,他會加倍努力,盡一切可能,將你遠遠拋在身後。
但是,嫉妒帶給你的,卻不一定是動力,而是阻力,甚至是破壞力。
有關嫉妒的例子很多,所以不舉例。
為什麼說嫉妒是職場殺手?因為你的上司一定會鼓勵競爭,卻不能容忍嫉妒。嫉妒會破壞團隊精神,造成對團隊的傷害。沒有任何一個上司,會喜歡嫉妒的下屬,哪怕你再能做事,也一定會有保留地使用你。
嫉妒雖然不至於讓你被炒魷魚,但一定會成為你職場進步的最大障礙,因為嫉妒是職場最大的減分項。
當然,職場減分項還有很多,我們不可能一一總結,還有哪些容易讓你在職場減分的項目,需要你自己去慢慢總結。
說過了減分項,下麵,我還再來說幾個加分項。
第五節 額外工作能讓你獲得加分
很多人隻幹本職工作,不幹份外工作。原因嘛,前麵我已經說過,因為他隻拿這麼多錢,所以隻做那麼多事,做了份外工作,又沒人給他發獎金。還有,工作是為別人幹的,是為老板幹的,不是為自己幹的。幹了那些份外工作,尤其是那些極小的份外工作,老板又看不到,白幹了。
份外工作幹了,是不是就白幹了?
絕對不是。恰恰相反,你的本職工作幹得再好,也就是一百分。可事實上,很多人,是拿不到一百分的,能夠拿到六十分就不錯了。而你常常幹一些份外工作,任勞任怨,不計得失,那麼,你就可能獲得額外加分的機會。
在這裏舉兩個例子。
我參加工作的時候,年輕人進入辦公室的第一件事,是打掃衛生。學校會給學生排出衛生值日表,單位不會。這件事,肯定是年輕人幹。現在,幹這種事的人少了,條件好了,灰塵少了,一般辦公室,幾天不打掃,一點灰塵的感覺都沒有。
有這麼一個年輕人,她每天提前半個小時上班,到辦公室後的第一件事,打掃衛生。
有沒有人知道這件事?辦公室的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不知道,是因為大家視而不見。
但是,有一個人知道了。這個人是老板。
老板為什麼會知道這件事?原因很簡單,當老板的人,肯定不會按照正常時間上下班。有時候,他是因為事情多,無法在規定時間內趕到辦公室,有時候,他甚至是有意讓自己的上下班時間不規律。每個月,總有那麼一兩次,老板到得很早。每次,老板很早到的時候,都看到這個年輕人在打掃衛生。
如果是別人,看見也就看見了。他是老板,他看後,感受就不同。他之所以提前來,也就是想在別人沒有意識到的時間裏,觀察一下公司的情況。你別看老板平常似乎不太和下麵的人接觸,其實,公司所有一切,他都用心在看,用心在聽,在仔細分析判斷。
一連幾個月,老板每次早來,都看到這個人在打掃衛生。
老板得出一種結論,這個人做事很細致,不講條件,應該讓她去更適合的崗位。於是,把她從業務部門,調到了辦公室。
還有一個例子。
湖南廣電舉辦第一屆金鷹節,眼看開幕式就要開始了,主會場一切準備就緒。這時候,很多人發現了一個小細節沒有做到位。主席台上,放了很多易拉罐飲料,為出席活動的嘉賓準備的。可是,由於籌備者思考不仔細,留下了一個細節漏洞,坐在台上的人全都身份特殊,他們若是真想喝飲料,就得拿起易拉罐,仰起脖子喝。麵對台下眾多來賓以及各媒體的攝像機,領導們如此喝飲料,顯得有些太不雅。這個細節,自然能有一個辦法解決,即在每一罐上麵,放一根吸管。領導人若想喝,拉開罐上那個小環,將吸管插進去喝,較好地保持了形象。
這確實是一個極小的細節,就算沒有這個吸管,主席台上的領導人,也不見得就真的出了洋相,他們完全可以忍一忍,不要動那罐飲料。換句話說,若是能加上吸管,自然再好不過。
因為是一件小事,若是沒有任何人提起,就算主要負責人看到了此事,也許馬虎了,事後也不會提起。
可有人注意並且提到了此事,而且不止一個人。許多人先後跑去找局長,提醒說,局長,應該準備些吸管。
開幕式即將開始,作為局長,需要處理的事非常之多,哪怕他坐在那裏不動,腦子裏,也在考慮很多更重要的事,不太可能去處理這樣的小事。正因為這件事即使不做,也不會對整個活動產生重大影響,所以,他也就聽聽,沒有表態。
正因為找他說這件事的人多,他才感到,這成了一個事。
這個事不是工作中的重大漏洞,而是很多人的一個工作觀念。
那些人找他,當然不是要他去幹這件事,隻是想在他麵前表現,你看,我多麼仔細,這麼小的事,都能想到。
這是幹了份外之事嗎?是的。但是,他隻是將這個份外之事幹了一半,就像那個去市場看土豆價格的人,他沒有將一件事全部完成。因此,這樣的份外之事,不僅不能使他獲得加分,相反,還會減分。
有一個人,一聲不吭,騎著自行車,把吸管買了回來。
沒有人知道,他是自己觀察到這一個小小的疏忽,然後自己去幹的,還是聽到有很多人在議論此事,覺得這些人的辦事思路和辦事方法有問題,或者他原本就有這種習慣,看到的事,自己默默去做。
不管他是受哪種心理支配,結果是,他做了。於是,他獲得了加分。
這個人,現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總經理。
對我講這個故事的,正是這位局長。至於買吸管的這位老兄得到上市公司總經理的職位,是否與吸管事件有關,我不得而知。簡單地推理,不太可能有關,吸管和上市公司總經理之間,距離太大。但又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我猜測,很可能是吸管事件,讓局長關注了這個人,認定此人細節做得好,執行到位,也願意給這個人某些機會。這些機會,既給了此人以鍛煉,同時也讓領導更進一步更全麵地了解了他的思路、能力和作風,讓這個人一步一級台階地走上來,最終走到了上市公司總經理的職位。
如果是,那麼,他所獲得的這個加分,就是巨大的。
民間還有很多與領導提拔有關的傳說,這些傳說,也都屬於這類加分題。
我就聽到過幾則傳說。
據說有一次,某位領導到一個地方視察,當地一大堆領導陪同,又是察看,又是介紹,連走邊談。突然,領導提了一個極其特別的問題,問那些陪同的當地領導:“你們這裏的經緯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