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職場人,都希望找到表現自己的機會。有了這種表現,你就能獲得職場加分,有了加分,你就升職有望,加薪有望。
那麼,哪些機會,是你獲得加分的機會?
要想知道哪些事能讓你獲得加分,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哪些事,不能讓你獲得加分。
首先,本職工作,是你的規定動作,也就是你的應得分。本職工作很難讓職場人獲得加分,更大的可能是減分。
這就像體育比賽的規定動作,像跳水比賽的規定動作,相對較為簡單,失誤的可能性極小,幾乎所有能參加國際比賽的運動員,都能拿到基本分。換句話說,如果在規定動作,你拿不到基本分,後來的比賽,你就非常難了。
假如把本職工作設定為一百分,那麼,你能得到這個滿分嗎?肯定不能。能得九十分以上,已經是相當高分。當然,職場不會精確到一分,而是用一些更為模糊的分數概念,比如優秀、良好、一般、差。能通過本職工作獲得優秀的人,少之又少。
也就是說,你若得到了差評,那你隨時可能被炒魷魚。你若得到好評,比如優秀,那是你應盡之責,應該拿到的分數。
上麵提到的四級標準,是職場針對八們確定的,而不是針對二們確定的。對於二們來說,本職工作,兩個等級,好和差。除了優秀在好之等級之外,其餘所有等級,都是差評。
本書不針對八,隻針對二,因此,與八有關的標準,不在本書討論之列。
對於二們或者期待成為二的職場人來說,你的本職工作如果沒做到優秀,你就應該高度警惕,說明你離二越來越遠。你若想獲得職場加分,一定要把握一個基點,在本職工作獲得好評的基礎之上。
既然本職工作不在加分之列,那麼,第一個獲得加分的機會,就十分明確了:額外工作,是獲得加分的最佳機會。
做不做額外工作,說到底,還是一個工作態度問題。
可見,獲得加分的,是一個人的工作態度。
明白了這一點,就更為容易明白哪些機會,能讓你獲得加分。
也就是說,幾乎所有與工作態度有關的方方麵麵,都可能令你獲得意外加分。如果一條一條地列出來,或許能夠列出幾十條。至少這本書中所談的,全都能令你獲得職場加分。為了不使這本書寫得太長,也為了不和前麵重複,我在這裏再試著列舉幾條,供讀者們參照。
第一節 千萬不要當職場懶人
既然是談加分,在加分項之前,我們不妨來談一談必然減分的職場行為。
在職場之中,你被減分的第一條,隻有一個字:懶。
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還是兩大方麵,一是主觀的懶,二是習慣的懶。
所謂主觀的懶,說得通俗一點,是你沒有主人公責任感,沒有為自己工作的思想認知,覺得職場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別人,是為老板,所有單位裏的事,無論是你職責之內的事,還是職責之外的事,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所謂習慣的懶,往往是生活環境造成的,養成了懶的意識,或者從小就沒有良好的養成教育。
天生的勤快人可能並不多,人的骨子裏,是有惰性的。人們也都知道,這種惰性不好,不能帶進職場。因此,進入職場後,人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掩藏自己的惰性,盡可能表現得積極主動。
從這種意義上說,通過本職工作判斷一個人是懶還是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職工作上,就算是很懶的人,也一定會在表麵上做出勤的樣子。
因此,你的上司若是需要判斷一個員工是勤是懶,一定不會拿你的本職工作來衡量,而是從其他各個不同的方麵,尤其是一些細微末節去得出判斷。
這也就是說,你若真心實意要表現你的積極,就一定要在細微末節上加以注意,一定不要將那條懶的尾巴露了出來。
與懶有關的,很可能是個人生活方麵的一些極其微小的細節,而這些細節,一旦被忽略,極有可能被推演出一個讓你絕對想不到的結論。
現在的空氣質量不是太好,遇到夏天,某個人如果兩天不洗澡,或者兩三天不換衣服,身上就會有一股氣味。如果是一個不太講究個人衛生的人,幾天不洗澡是常事,身上衣服上有類似氣味,自己聞不出來。但是,出現在職場之中,別人很容易就聞出來了。
如果說,某位老板因為此事將一個員工開除,確實有點小題大做。然而,這件小事,可能透視的是什麼?既是這個員工的衛生習慣,也會影響職場的工作環境。一大堆人在一起工作,大家需要聞著你身上發出的異味工作,還能工作得好?
僅此一件事,利用分析推理的辦法,能夠推導出一些什麼?
如果此人是結過婚的,那麼,可能有幾種情況。一,他昨晚沒有回家,二,他們夫妻關係可能很差,三,他根本就是一個懶惰的人,常常不洗澡不換衣服。
沿著這三種判斷之一,再繼續推理下去,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比如昨晚沒回家,那幹什麼去了?打牌玩了通宵?會情人去了?幹別的私活去了?
在職場,除了常常能遇到這類顯示個人管理有問題的細節之外,還有一個細節,同樣可以推導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
有些人在單位上廁所不衝水。
這種人,同樣不能做心理分析,一旦分析,就會出現一個大大的缺陷,而不僅僅是缺點。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的個人修養或者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等。如果不是從小沒人扭轉一個人的這類毛病,此人會如此嗎?如果父母對他有重大影響,會不注意到他存在這類弱點,從而引導嗎?
再比如在某些場合大聲說話,大聲關門,都可能與此類有關。
當然,這類人,還是少的。但有一種人,不是太少,比如幹一些公共工作時,不出力,甚至有意逃避。
在職場,總免不了有些公共工作,簡單點說,比如打掃衛生。像打掃衛生這類事,非常之小,幾乎屬於舉手之勞,可就是有些人,覺得這不是自己份內的事,不想幹,一遇到要幹這類工作時,總是找各種借口躲開。
還有一種情形,常常發生在一些女孩子尤其是漂亮女孩子身上。
也不知這類女孩怎麼養成的習慣,對於某些大家認同的時間之類的概念,不太在意,對於大家共同完成的工作,通常都很馬虎。如果一定要追根朔源的話,這種懶,似乎是在學校養成的,或者是其生活環境造成的。
對於漂亮女孩來說,她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梳妝打扮上麵,結果,遇到一些集體活動,她們總是遲到。若是參加一些集體性工作,她們也一定是最懶的。為什麼?她們漂亮嘛,怕出汗影響了自己的體味,怕做哪怕一點點工作,使得自己的身體某個部位或者衣服沾了灰。
當領導的,往往喜歡帶一些漂亮女孩子去參與社交活動。可有一類女孩,領導隻要帶了一次,就不想再帶第二次,什麼原因?懶。不是真的身體的懶,而是意識的懶。一般來說,參與這類活動,領導可能需要帶一些東西,比如帶酒水,帶禮物之類。這類人沒有習慣替領導服務,隻是機械地跟在領導身後。到了活動現場,這類人也絲毫不主動,不會主動給自己的領導以及社交的對象服務,既不倒茶,也不遞煙。
社會上對某類女人稱之為花瓶,指的,就是這個類型。
當然,當這類花瓶的,並不僅僅隻是女人,並不僅僅隻是漂亮女人,有些男人也是如此。或許,男人不能稱之為花瓶,那是否可以稱之為花樹?
這樣的事,隻要發生過一兩次,領導不僅不會再帶你參加此類活動,甚至對你有了看法,認定你不是一個真正幹事的人。
還有一種懶,領導或者同事,無論對你說什麼,要你幹什麼,你都會極其爽快地答應下來,可答應下來之後,從不付諸行動。領導每一次問起,你就敷衍,說,快了快了。可實際上,說過之後,你再一次忘了。無論一件多麼容易的事,舉手之勞的事,你總得拖上幾天,總得領導反複問過幾次之後,你才會去做。
千萬不要以為這類事很小,不值得關注。這類小事,每出現一次,你就會失一次分。因此失分太多的話,其他方麵,你無論如何努力,都難以加分了。
很多人在職場混了一輩子,看上去幹得很不錯,可就是抓不住機會,卻不知道,自己竟然在一個懶字上失分太多。
第二節 珍惜你被人賞識的機會
職場中,還有一種失分極其微妙,微妙到被絕大多數人忽略。
在一個較大的職場,內部間相互調動,原本是很正常的現象,也較為普遍地存在。可就是這種內部調動,若是某些細節把握不好,就會讓你在職場失分。這種事很微妙,把握起來,有相當難度,稍不注意,可能失去了一輩子的機會,自己還絲毫不覺。
前不久,我一個原來的手下調了一個單位,這個手下,是我負責招進來的,當時在我的手下當雜誌編輯。後來,我調離了那個雜誌,開始搞自己的工作室,對那個雜誌的情況,了解不多了。
有一天,我得到一個消息,她被集團辦公室看中,調過去當文員。一個月後,她又回到了原單位,而辦公室迅速調了另一個女孩過去,仍然是當文員。某一天,我看到她回到原單位上班,略有些吃驚,問她怎麼回事。她告訴我,當初之所以同意去辦公室,是因為辦公室要辦一份內部企業報,調她過去當編輯,並幹一些辦公室事務。可是,她過去之後才知道,上麵改變了主意,那份企業報交給另一個部門辦,如此一來,她就脫離了編輯行業,僅僅隻負責辦公室事務了。若是幹辦公室事務,她沒有興趣,因此,仍然回到原單位當編輯。
當文員還是當編輯,這件事,對於她來說,到底有沒有什麼影響?
憑直觀判斷,應該影響不大。這兩個職位,都屬於公司中最基本的單位。如果是早些年,編輯屬於社會熱門職業,萬眾矚目,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那麼,當編輯的選擇,肯定優於當辦公室文員。而今天,網絡發達之後,出現了大量的網絡編輯,而紙媒一天天沒落,國外甚至有統計說,最不受社會歡迎的職業之一,是當紙媒的編輯記者。僅從行業發展前景來看,這個職業,確實越來越沒落,越來越失去光環。
若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女孩子,能夠在一家媒體當編輯,隻要抓住機會,逐步完成由普通編輯向高級編輯的遞升,至少也是一個穩定而且體麵的職業。
也就是說,假若你的人生規劃是八,那麼,當編輯,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一定比辦公室文員更好。
還是以前我強調過的,你的人生目標是八,那就屬於另一個範疇,不在本書討論之列。我現在要討論的是,你若想成為二,那就很有討論的必要了。
在編輯這個行業,由普通編輯到高級編輯,是完全可能的。但現在的行業前景卻會告訴你,哪怕你當了高級編輯,那也隻是一個文字匠人。千萬別告訴我高級編輯就是成功者,就是社會的二,不是。以前或許可以算是,現在不算。
相反,辦公室文員,發展空間雖然也相對逼仄,卻會比編輯這個行業寬一些。
關鍵點,還不在這裏,而在於,你曾經被職場中某個人賞識過,說明你具備了千裏馬的潛質。被人欣賞,很可能是人生一次極其重要的機會。這次機會如若未能抓住,下一次機會在哪裏,五年之後還是八年之後?真的很難說了。
難說的還不是五年八年之後,而是你曾經主動放棄的這次機會,是一次特別的機會。除了未來升職加薪的空間之外,還有更深一層原則,你的職場生涯中,出現了一個賞識你的人。
有一個賞識你的人代表什麼?代表職場上有人發現並欣賞你某方麵的才能,並且樂於給你機會。你放棄這樣的機會,同時也表明,你拒絕了別人的發現和欣賞。
失去機會沒有問題,人生的機會很多,這個失去了,還有那個。如果失去一個欣賞你懂你的人,就實在是太可惜了。
有人或許會說,職場如果是靠某個人的賞識來達到升職加薪的目標,這個我寧可不要。因為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搞法,是一種人治的根源。你前麵不是講程序化嗎?公司應該是一個民主的地方,既然是民主,就應該是嚴格執行程序,一個人幹得好不好,應不應該被升職,應該由程序來說話,而不是某個人來說話。對於一個人治公司,是沒有什麼必要留念的,更不應該去將一種人治的行為,當成職場寶典。
我要告訴你,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看法。有人發現你欣賞你,與法治還是人治無關,它是一種客觀現象,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也不以任何程序化管理體係的建立而轉移。
原因隻有一點,任何程序化管理,都是機械的,單調的,甚至是不全麵的。程序化所能考察的,都隻是共性,不可能有個性。某個人的發現和賞識,恰恰著眼於你的個性,你這個具體的人,是在共性之上,對某個人某方麵能力的單獨評估。
也可以說,公司的既定程序,所能衡量的,是一個人的工作業績,自然也可以通過你的工作業績,部分體現你的工作能力。而真正能夠評估一個人工作能力和個人修為的,隻可能是人。這種評估,是通過一些極其微小的事情來完成的,這些微小的事情,包括但並不全部是我這本書中所講的內容。而另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我這本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很難通過一種嚴格的程序進行檢驗。
拒絕他人的賞識,還有一個潛在危機,那個曾經對你某一個方麵才能十分賞識的人所看到的,與你自己的期望不一致,但是,你的期望,極有可能是錯誤的,是片麵的。而人家卻發現了連你自己都沒有發現的才能,旁觀者清嘛。在你所處的那個職場,很可能還會有第二個人第三個人賞識你或者想賞識你。可是,你曾經拒絕過別人,這個記錄,會讓那些對你有興趣的人望而卻步。
所以說,你失去一次機會不可惜,你失去一個賞識你的人,就實在是太可惜了。
每一個職場人,在其一生的職場生涯中,都可能麵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換部門換崗位換單位。不管是本係統內部調換,還是去新的單位甚至是新的行業,是否也有一個規則?
我的回答是極其明確的,它確實有規則。
普通人選擇換單位,隻有兩個標準,一,所換的那個單位從事的工作,是否我喜歡的。二,新單位的工資收入,是否比現在高。
我不能說這兩個不是評估標準,或者說是錯誤的評估標準。這兩個標準是很現實的,也很實用的。但是,它確實是片麵的,尤其在你的能力沒有被發現被肯定以及被充分發揮的前提下,這兩個標準,對任何一個職場人,其實是沒有更深遠意義的。
在這兩大標準之上,還應該有一個更高的更精準的標準,那就是有沒有一個真正賞識你的人。
如果你準備跳槽的新單位,具備三大條件:第一,那個力邀你過去的人,是真正賞識你的人,第二,你將從事的工作,是你所喜歡的,第三,工資收入,比現在高出一個檔次。那麼,你應該毫不猶豫地過去。相反,如果沒有第一個條件,你去了新單位,隻是一個新人,還要等待有人來賞識你。因為新單位的所有人對你不了解,這一等待賞識的過程,很可能極其漫長。
千萬不要相信你會在很短時間內引起職場注意。你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在任何單位都可以做到,也就是說,你在原單位,也一樣可以做到。在原單位之所以未能做到,不在於原單位的領導有眼無珠,沒有發現你,隻在於你的準備遠遠不足,還沒有達到被發現的程度。
最危機的一種跳槽,是在原單位有人賞識,而新去的單位,隻是貌似被賞識。
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他是一個我熟悉的人。在原單位,他幹得其實並不好,卻很受老板賞識,他的工資自己,比同職別的同事高出一倍,約有三十萬年薪。而他的工作業績根本談不上,幾年時間,用了公司不少錢,卻未給公司帶來一分錢的效益。即使如此,老板仍然用他。因為他有一個特點,思維極其活躍,總能想到一些別人想不到的新思路新點子。
幾年之後,老板自然不肯永遠地承擔這個,考慮給他一個新的職位。很顯然,因為他沒有做出業績,這個新職位,一定不是提升,而是平調。而平調的單位,個人收益,相對也低一些。恰好有另一個企業和他接觸,同意以高出一倍的年薪聘他。他毫不猶豫地跳槽了。
新企業的老板是否賞識他?貌似不錯。可他去了之後才知道,那種賞識,其實是建立在兩個標準之上的,一是他的思維活躍給人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說,新老板賞識他的角度,和舊老板是一致的。人家之所以肯高出一倍的年薪聘他,還有一個原因,他在原單位有相當不錯的位置,這個位置,成了人家考察標準之一,而且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考察標準。
然而,新老板並不真正了解他這個人,用了一段時間,發現他的奇思妙想,並不能給公司帶來效益,而他主要是靠這種奇思妙想得到舊老板賞識的,在管理方麵,並沒有突出之處,甚至連一般的管理能力都沒有。時間很短,他就失去了新老板的信任。
我為什麼要將此特別列為一節來談?隻有一個原因,要信任一個人不容易,要取得一個人的信任,更加不容易。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才高八鬥,是金子就一定會閃光,更應該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在一個相當狹窄的圈子裏被人賞識,到了一個更大的圈子,是否被人賞識,那是完全另一回事。你在一個你熟悉別人別人也熟悉你的單位,自我感覺還相當不錯,到了一個你既不熟悉別人,別人也不熟悉你的新單位,一切都得從頭開始,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同,難度之大,你隻要仔細想一想,就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