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學習能力(1 / 3)

有一句老話,叫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一個成語,叫學無止境。

這一類話,不是二十歲三十歲的年輕人能夠總結的,一定是活到老了,才頓然了悟的。因此,十幾二十歲的人,你如果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了,什麼都會了,那本身,就說明你是個糊塗蛋,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

大學畢業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哇,我已經裝得太滿了。隻有在工作了多年之後,你才知道,哇,當年的我,原來什麼都不懂啊。那時,我覺得自己已經完全被裝滿了,實際上,那時的我,什麼都沒裝啊。

隻有明白了這一點,你才可能有永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動力。

不知朋友們認不認同我的一種觀點,那些人生不成功的八們,最大的問題出在學習能力上麵,年紀越大,學習能力越差,性格越固執,越拒絕接受。

如果我們看一看自己周圍的人,就會發現,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所有人都很忙,但忙的事卻不同。一種人,忙著玩,另一種人,忙著學習。不管他是去學校繼續深造,還是在社會中想盡一切辦法更進一步充實自己,都是一種學習的方法。

我們再看一看那些退休的老年人,他們在幹什麼?他們隻剩下一類人了,那就是忙著學習的人。

他們還是兩類人,一類人,早已經把學習當成了習慣,現在仍然學習,隻不過是年輕時養成的學習慣性結果。盡管他們早已經功成名就,早已經有了相當的財富地位,完全可以什麼都不幹,真正的安享晚年。但是,他們停不下來,因為他們很清楚,學習是生命最大的意義。

另一類人,是年輕時不怎麼學習,或者學習能力不強,或者沒有意識到人生其實是一個永久學習過程的人,也就是二八現象中的八們。到了老年,到了退休以後,他們突然發現,原來,人生最有意義的事,其實是學習,最快樂的事,也是學習,最不重複自己讓自己每天都有一種新思維新姿態新感覺的事,還是學習。

因此,他們全副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有點基礎的,可以看看書,學學哲學、玄學什麼的,再差一點的,可以學學書法,學學繪畫,更多的老年人,在學習一些更為簡單的知識,比如跳扇子舞,跳健身操,練瑜珈。

有人或許會反駁我的觀點,認為那些在廣場上跳舞的老頭老太太,不是在學習,而是在運動,在鍛煉。

不錯,他們是在鍛煉,同時,他們更是在學習。你如果深入到他們之間,就可以感受到他們那種學習的熱情,學習的興趣和樂趣。他們對每一個細微動作要領的追求,對身體和年齡極限進行挑戰的熱情,那種全身心的投入,那種對進步孜孜不倦樂在其中的追求,所有一切的動力,源於學習。

年輕人或許覺得奇怪,你們都已經老了,現在學習,還有用嗎?早幹什麼去了?

早幹什麼去了?如果你去問他們,他們一定給你一個回答,早幹工作去了。

但是,我的回答可能有點不一樣,可能讓很多人不舒服。他們早幹嘛去了?玩去了。就像曾經和我對答的那個年輕人一樣。當他們還年輕的時候,他們的老師,他們的父母,他們的職場領導,全都曾向他們說過一句話,你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他們卻會說,那我什麼時間玩?

他們說他們年輕時幹工作去了,怎麼幹工作的?八小時之內幹,並且想盡一切辦法,找時間玩。等到了老年,才明白,自己這一輩子,忙忙碌碌,什麼都沒幹,什麼都沒玩,整個就一個字,混過來了。

所以,他們現在開始學了,開始幹了。

感到時日無多形勢逼人,隻是其中一個方麵,還有一個更關鍵的方麵,他們開悟了,懂得學習對於人生的重要性了。

現在才開悟,是不是有點晚了?確實是晚了,但也不能算太晚。現在開悟,畢竟一年可以當兩年用,三年用。如果現在還不開悟,就隻能是一年當一年用,甚至一年當半年用。

換個角度說,你如果不想老年時再開始學習的起步,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一節 職場沒有老師,隻有同事

談到學習,很多年輕人會困惑:我怎麼學啊。除非回到學校去學習。可是,學校的學習,有多少用呢?我小學中學學了十二年,大學學了四年,加起來十六年,跨進社會一看,十六年所學的那些東西,在職場沒有半毛錢的作用。就算我再去學習十六年,又能有多大的意義?如果不進入學校學習,在職場,我能學到什麼?

很多年輕人寄希望於在工作和生活中學習,在職場中學習。也就是邊幹邊學。最大的期望是職場能夠給自己安排一個老師,無論大事小事,都能及時教自己。如果自己做錯了什麼,這個老師能像學校的老師那樣,及時批改作業,替自己打分,告訴自己錯在哪裏,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還希望職場的每一級上司,都是自己的兼職老師或者同一所學校的其他課任老師。

然而,職場令人失望,老板就是資本家,隻逼著員工幹活,根本就不考慮讓員工學習。

很多初入職場的人,事情沒有做好,都會說,我是新人嘛,我不會是情理之中,你可以教我啊。

說這種話的人,誠心不?非常虔誠,非常真誠。

應該說,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進入職場之初,都抱著學藝心理而來,抱著拜師心理而來。社會上,也確實有些職業有些行業,會給年輕人安排拜師機會。比如工廠對於剛入職的青工,會安排師傅帶。而另外一些單位,會安排實習。

那麼,這些師傅或者實習老師,是不是就是你的老師?

是,也不是。

他們是你的技能之師,卻不是你的人生之師。

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師傅把你領進門,交給你的,是專業技能。如果你會做,討得師傅的歡心,和師傅之間,建立了很好的私人情感,師傅也會對你的人生修行進行一些指點。

可大部分師傅,本身就是八而不是二,他們自己都不成功,又怎麼可能教你成功?真正成功的人士,那些二們,早已經升到了極高的位置,讓他們給你做導師?你還不配。

再換個角度,無論是師傅,還是職場的其他人士,沒有擔任你的人生之師的責任和義務。

也就是說,你得明白一個道理,職場沒有老師,隻有同事。你的平級,你的下級,你的上級,都是你的同事。沒有任何人,是你的職場老師。

為什麼沒有職場老師?很簡單,職場給每個人設定了職位,在這個職位,就有其職責,他要完成自己的職責,也就是工作的目標任務。而這個目標任務,並不包括帶新人,尤其不包括擔任新人的人生之師,啟迪新人的人生認知。

我常常遇到一些人對我說,黃老師,這件事,你不應該在大會上講,你應該找某個人個別談話。那件事,你能不能私下裏交流,個別指教?

我們的職場新人,一直都在等一件事,什麼事?等上司告訴你怎麼做,告訴你哪裏做對了哪裏做錯了,告訴你應該怎麼想。也就是說,等上級當你的職場老師。

我告訴你,你永遠等不來這個機會。

三個原因,第一,職場不可能有職場導師這樣的職位設置,也沒辦法設置。第二,你沒有做好讓職場導師進行培訓的準備,培訓對你沒有意義。第三,學無止境,技術可以通過老師教出來,人生領悟是沒法教的。

下麵,我們來就這三個原因說一說理由。

職場沒有導師這一職位設置,這個很直觀,你走進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職場,都沒有這樣的職位設置,你的同事,不是你的職場導師,你的領導,也不是你的職場導師。社會上有很多職業培訓學校,那些學校培訓的是職業技能,而不是人生領悟。

技能隻是手段,是知識,人生領悟才是靈活運用手段的根本。

知識改變命運,怎樣改變命運?是通過你對知識的領悟和運用來改變命運。

同樣是做一個菜,比如剁椒魚頭,哪怕是同一個師傅教出來的不同學生,做出來的口味,也是不一樣的。師傅能教的,肯定隻是技能,比如食材以及佐料的配比,烹飪的次序等。食材一致,方法一致,做出來的口味,卻是千差萬別。差別在哪裏?在領悟。

學校有這樣的設置,學校的老師,其職責,就是教育人,所以,他們會教你。教你知識,也教你做人。今天,我們都在談中國的教育,覺得中國的教育出了大問題。出了什麼問題?隻教文化知識,不教做人,不教怎樣去領悟。學校隻完成了一半的職責,還有一半,需要學生進入社會之後,自己去完成。可是,社會沒有這樣的設置,每個人都需要像禪修者一樣,自己去摸索,卻思考,去探求。隻有極少數人明白了,絕大多數人沒法明白,即使求索一輩子,也還是懵裏懵懂。

此外,就算學校教你這些東西,你也不懂。一是老師隊伍的素質存在差距,他們之中,絕大多數是八,很多東西,他們也不懂,不可能教你更多人生領悟。他自己都沒有領悟的東西,又怎麼可能教你?二是你自己處於懵懂期,教師所教的東西,除了最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稍稍深一點的人生感悟,你是很難理解的。

還有人是你的人生之師,那就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可能比你的老師教過你更多的東西。但是,不管你的父母是否夠得上這個人生之師之名,你會聽嗎?不會。

你一旦進入社會,社會就不會設置這樣的職位了。

為什麼不設置這樣的職位?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比如說二八現象,社會明知道百分之八十的人,不可能領悟到這些,學了也是白學,為這百分之八十的人設置這樣的職位,是一種資源浪費。那麼,換過來想,職場為什麼不為那可能成為百分之二十的人設置這樣的職位?也不可能,百分之二十的人會在什麼時候成為百分之二十,職場不清楚,需要多少時間成本,沒法計算。再說,就算職場看清了這一點,我投入了很大的成本,讓你成為了百分之二十,你明天就跳槽了,我這個損失去哪裏找?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第三條要說的,學無止境。人生的領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今天領悟一點,明天再增加一點的過程,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過程。就這樣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來說,我怎麼設置導師這個職位?

我設置一個導師,他教了你一些東西,你不懂,我耗費的是時間成本。如果你懂了,甚至超過那位導師了,我設置的這個導師,有什麼意義?

有人或許會說,是的,職場不可能設置導師,但是,上司是否可以起導師作用?時時刻刻帶一帶新人?

我告訴你,上司就起著導師的作用,他們確實時時刻刻在帶新人。他們不斷地在將自己對人生對職場的領悟告訴你們,甚至像祥林嫂一樣,一遍又一遍對你們說著那些東西。可是,你們不能理解,甚至覺得他很煩,天天在那裏老生常談。

在職場找不到導師,不僅是這些職場普通員工們著急,事實上,職場中的高層人士,職場中的老板們,比你們更急。急怎麼辦?隻有一個辦法,搞培訓。比如請單位高層的人士講自己的經曆,講自己的領悟,對員工進行培訓,也有些單位,請來專門的培訓師進行的集體培訓。

坦率地說,這樣的培訓,能起多大的作用?我認為微乎其微。對於百分之八十的職場人士來說,作用是零,甚至會增加這些人的怨怒。很簡單嘛,我是八小時工作製,你又不是搞脫產培訓,你占用了我的業餘時間。你打亂了我的生活。

最最重要的,你搞的這個培訓,對我一點意義都沒有。

走進培訓現場,大家持有的是學生心態,而不是職場心態。是在為老板完成工作任務。是因為我如果不參加,老板要扣工資,而且扣得非常重,比曠工一次還重得多,還要通報批評。我是被迫來聽這個課的,從坐進這裏的那一刻起,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學到什麼,惟一的希望,就是這個他媽的培訓課早點結束。

我為什麼這樣想?事實擺在那裏,換哪個培訓師過來,講的無外乎三樣:第一,我早已經懂了並且已經做到了的;第二,我已經懂了雖然暫時還沒有做到而實際上我卻一直自以為是地認定是做到了的;第三,我確實是不懂或者半懂不懂的。

你如果講我確實不懂或者半懂不懂的,我肯定歡迎。我需要這個啊。你的講課,對我有新奇感啊。可是,一個培訓師講一兩個小時,我確實不懂或者半懂不懂的東西,到底有多少?恐怕十分之一都不到。能有一兩句,就已經相當不錯了。且不說我花一兩個小時,聽那一兩句話有多大意義,最為關鍵的,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裏,聽那麼多我早已經明白了的所謂事理?

不得不承認,這一類的培訓,重在人生感悟。而感悟是需要對應的,言者無論說得多好,聽者若是沒有感應,那也是一堆廢話。

為什麼是廢話?全都是老生常談,你們講的那些東西,我在任何一本書中都可以看到,甚至早已經耳熟能詳,倒背如流。可能有些人還會想,講的什麼啊,讓我上去講,我會講得比你更好。

人的接受具有實用主義原則。也就是說,你會用到你立即可以用的。某種觀點和方法,你認為現在可用,甚至是你正欠缺的,你立即接受了,其他的,因為你感覺不到它對你的實用性,你一律過濾了。許多的老生常談,因為你沒有體會到其中的妙處,自然會被你看成廢話。

我們的職場朋友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培訓?是有針對性的,對具體事件的校對式培訓。也就是說,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有老師在過程中或者過程後,向你指出,這件事,哪裏做對了,哪裏做得不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說到對培訓的認識,我來說一次我自己的親身經曆。

大家不要以為,我今天坐在這裏,頭頭是道地講這個講那個,是因為早就懂得這些,早就夠格坐到這裏講了。不是,我和你們一樣,也曾經懵懂過,也曾經迷惘過,也曾經迫切地期望著人生之師的出現,同樣,也無比失望,發現我怎麼努力,都找不到這個人生之師。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參加過很多培訓,各種各樣的。比如說,我以前當小學老師,當大隊輔導員,參加過小學教員的培訓,也參加過大隊員或者團委書記的培訓。那些培訓,我和你們現在一樣,沒有絲毫印象。

給我印象最深的培訓,隻有一次。這不是單位組織的培訓,是我自己找來的培訓。這是一次寫作培訓,是哪裏組織的,我不知道。那時候,我是一個狂熱的文學青年,既夢想著成為文學大師,又夢想著成名成家,幾乎把我所有能夠用上的時間,全部用於學習寫作。另一方麵,我又痛苦和無助,我的交際圈子太小,根本沒有人能夠在寫作方麵給我教導,更不可能給我培訓。我頻繁地去拜訪可能給我幫助的人,那些人,無非是一些中學的語文老師之類。坦率地說,今天回想起來,他們當時的寫作水平,可能並不比我高多少,至少他們根本不懂寫小說。

終於有一次,一個朋友告訴我,劉富道在某個地方講小說創作課。

今天,知道劉富道的人可能已經不多。但在我瘋狂地學習文學創作的那個時候,劉富道的名氣大得很,他是湖北省作協的副主席,他的短篇小說《眼鏡》和《南湖月》分別獲得第一屆和第三屆全國短篇小說獎。這是小說創作上國家級的大獎,能夠獲得一次,已經相當了不起,能夠獲得兩次,在文學界的地位,可想而知。

那次講課多長時間?大概也就一兩個小時吧。那時我狂熱啊,多少時間都不會覺得長。另一方麵,我滿懷著期望想學到一加一等於二這樣的真理啊。而劉富道給我們講的是什麼?坦率地說,一兩個小時的課程,內容我大都不記得,甚至事過之後,就忘記了。

我隻記得惟一個東西,那是他最後的總結。他說,寫小說,他總結了幾條經驗。大概有四五條吧,我記牢的,就是三條。第一,要有一個明確的開頭。第二,要有一個朦朦朧朧的結尾,第三,心中要藏有一個妙趣。

聽了這三條,我不知道朋友們會有什麼感覺。我告訴你我當時的感覺。

我想,這不是廢話嗎?我小學三年級開始上作文課,那時,我就知道,寫作文要有一個明確的開頭,也要有一個朦朦朧朧的結尾。也就是說,開頭第一句話,我知道我要寫什麼,最後,寫到什麼地方結束,我要清楚,不能寫到哪裏算哪裏。

這樣的話,太大路貨了嘛,我犯得著浪費幾個小時的時間來聽?還要當成寶貝一樣聽,滿懷著虔誠聽。太不值了嘛。

大家想一想老生常談四個字。劉富道說的這些東西,是不是老生常談?是,太是了。

坦率地說,那次課,留給我惟一的印象,就是這個。我走出來的時候,心中是一種愴然,一種無奈。我是那麼渴望學到一些真諦啊,我是那麼苦苦地追求寫小說的真諦啊。可是,真諦在哪裏?我又怎麼能夠真正找到我的文學之師?我苦惱,我迷惘。

我大概屬於比較傻的人,如果是那些聰明人,可能不再幹這件事了。可我傻,明知這條路不適合我,卻又因為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必須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走著走著,這幾句話,在我的腦子裏,印象越來越深。

非常簡單的幾句話啊,誰都可以聽明白的幾句話啊。可是,你真的明白嗎?我告訴你,不是,隨著閱曆的增加,隨著創作實踐的不斷深入,我才開始漸漸理解這幾句話,並且越理解越深。這幾句話,慢慢在我的心目中出現變化。最初聽到的時候,我覺得它是石頭,又臭又硬,慢慢的,變成了銀子,變成了金子,而今天,我覺得這幾句話,比鑽石還值錢。

為什麼?因為我後來所有的創作,哪怕是寫一篇幾百字的小文章,都被這幾句話給套著,離不開他劃定的這個範圍。就算我寫洋洋一百多萬字的長篇小說《二號首長》,也沒有逃出他這三句話。

第一句話,要有一個明確的開頭。我構思這部小說的時候,開頭非常明確。唐小舟帶著美女記者徐雅宮去嶽衡酒廠采訪。他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想對嶽衡酒廠做點事,二是想和徐雅宮做點事。非常明確的開頭。第二部和第三部,開頭也都非常明確。但是,結尾呢?你在構思的時候,很難將幾十萬字一本書的全部細節都想透,更不可能將結尾設想得非常清楚,隻能有一個大概的東西,比如第一部,趙德良掃黑取得階段性成功。比如《二號首長》結束,也就是唐小舟離開秘書崗位,幹別的事去了。再就是第三句話,心中要藏有一個妙趣。因為是長篇小說而不是短篇小說,心中自然不能隻藏有一個妙趣,要妙趣連著妙趣,大妙趣套著小妙趣。但總體來說,心中有藏有妙趣。

看吧,我被他的這三句話套牢了。就算我是孫悟空,他的這三句話,是如來佛的手掌,我無論如何,都逃不出。

可在當時,我覺得他這三句話是廢話,是浪費了我的時間。

當時和我一起聽課的,恐怕有幾百人,那些人怎麼想的?我不知道。後來有多少人明白了這些道理?我更不知道。

現在大家明白了吧,我們不能接受他人的培訓,不是他人的錯,而是我們自己的錯。我們太自以為是了,我們以為我們已經被裝滿了,卻不知道,我們其實什麼都不懂。人家講的東西,是金子,我們卻以為是稻草,根本原因於,人家是多年的思考,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來的,是一種深刻的領悟。我們呢?我們在自己的腦子裏設置了重重欄柵,隻放進我們自認為需要的,產生共鳴的。

禪宗為什麼要講悟?原因就在這裏,哪怕是老生常談,哪怕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他所蘊含的道理,很可能並不是我們理解的那樣。如果我們仔細地悟,說不定還可以悟出更多的東西來。

如果讀過我的《二號首長》,就能知道,我在裏麵不斷拿一篇文章來舉例,這篇文章是《史記》裏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印象中,我們的中學課本好像分成了兩個故事,一個是《將相和》,一個是《完璧歸趙》。是不是這樣,我記不確切了。

我們所有人,對於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中學課文《將相和》給我們的,那是一種觀點植入。但是,我在《二號首長》中,向讀者提供了三種不同的解讀。

什麼意思?簡單,任何你認為老生常談的道理,隻要你去琢磨,很可能有更多更深奧的道理。

這就涉及職場沒有老師的第二層意思了:你沒有做好讓職場導師進行培訓的準備,培訓對你沒有意義。

如果我沒有講我參加培訓的那個故事,你一定對這句話不服氣,我怎麼沒做好準備?是培訓師沒有講好嘛。這不能怪你們大家,將時間往前推許多年,就在我聽完劉富道的那場課之後,如果有人對我說我沒有收獲是因為我沒有準備好,我可能跳起來反駁他。

我怎麼沒準備好?我告訴你,那時,我是時刻準備著。我不僅時刻準備著,而且我隨時隨地去求教。我也不像現在的很多人,參加這類培訓,是人在曹營心在漢,我那時可虔誠了,我幾乎認真地聽了他的每一句話,認真地做了筆記。我不知道現場還有沒有人比我更認真,但我可以肯定,我所能做的與認真有關的事,我全部都做了。

結果,我沒有收獲。不是我真沒有收獲,而是我自認為我沒有收獲。

我自認為沒有收獲,是因為我要飯吃,你卻給了我一丘田。

我沒有收獲,還因為我實際給自己設置了很多屏障,這些屏障讓我隻接收我想要的東西,而不會接收那些我暫時不理解的,更不接收那些我認為已經理解了的。不理解的,是因為它不會給我留下印象,不會給我啟迪。自認為已經理解的,是因為我認為這是複習,是浪費時間。

我們再回到職場做一個假設。你不是希望職場給你安排導師嗎?那麼,假設,某個人指出你哪裏錯了,應該怎麼做,你會是什麼反應?

我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一定會理直氣壯地說,我求之不得,那我會對他感恩戴德。

真是這樣嗎?我告訴你,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不信的話,我舉幾個例子,你們來回答我。

你們的父母,有沒有經常在你們麵前進行一些說教?你們仔細地想一想,他們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這些人生的道理。可是,你們聽嗎?你們煩死,他們說得實在太多了,你連家都不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