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治病危,大唐邊防告急(1 / 3)

媚娘也擺出一副關切之態,召喚裴炎到近前,鄭重其事道:“卿雖負長安機要,亦不可越俎代庖。太子留鎮如同天皇,一應軍國之事都要先稟明再做處置,即便太子讀書無暇政務,你也要與薛愛卿商議定奪,切不可自專。”

“臣遵命。”裴炎很知禮數,向二聖行罷大禮,又轉身向薛元超作揖,“薛公多多賜教。”

薛元超不免詫異——平日天後命裴炎主鎮政事堂,防備我還防備不過來,今日為何讓裴炎聽命於我?他隱隱覺著這裏有玄機,卻不暇多思,急忙拭淚還禮。

這時劉仁軌也由兒子劉濬攙下車,拄杖來到近前——臣子送皇帝離京應當步行以示忠誠,即便自恃身份也不過是騎馬,唯獨他年紀太大,不坐車不行。

相較薛裴二人的鄭重,這位八旬老人卻顯得舉重若輕,微笑道:“二聖誌在儉約,日旰忘食,恤百僚之苦,解黎庶之困。今歲艱難,東遷洛陽以安烝人,朝野莫不仰德。依臣所見,天之災異本屬難測,二聖濟難慈悲人所共見,無須祭祀封拜,來日旱魃推卻,二聖攜百姓同歸,必是蘭蕙齊芳、天人和諧。”這番話表麵頌聖,其實大有文章——二聖此去是為減省開支、安撫災民,既如此百姓感恩就不用再搞封禪了,等旱災一過就親率關中百姓歸來,那時君民和諧萬眾同歡,何等美事?

媚娘此去根本沒打算再回來,聞聽此言不禁暗罵——事到如今還這麼多花招,老家夥實在可惡!

不過媚娘並不擔心,她知道僅憑這兩句花言巧語無法撼動李治。果不其然,李治搖頭道:“多呈劉公美意,但朕心意已決。昔日兩議封禪而未成,今天下井然四海無事,朕必圓此誌,望公體諒。”

劉仁軌心道——枯魚過河泣,何時悔複及。縱然登臨絕頂、祭告天地,恐不得歸矣!又不便把這不吉之言說出來,隻能委婉地勸說:“君臨區宇,社稷為重,陛下不宜慕美名而涉艱險。”

李治何嚐不知劉仁軌顧慮什麼?其實他起初也曾懼怕,但經過這幾天的深思熟慮他已心誌如鐵,幹脆把話挑明:“朕亦知病體羸弱,不勝奔忙。但此行嵩山乃為我李氏社稷,朕不敢言有功於天下,但求無愧祖宗。諸禮畢備之日,當召太子同往,於中天之巔共饗神靈,賜酺大赦,降福黎元。”說到這裏李治甚至泛起一絲自豪感,他平生行事鮮有克終,若能把人生的最後心力貢獻社稷,何嚐不是身為帝王的榮幸?

劉仁軌見他如此決絕,情知已無可挽回,隻好將手杖一丟,伏倒在禦駕前,恭祝道:“願陛下聖體康健,早日凱旋。”心裏卻涼了八九分——陛下何其癡也?君王之尊在德在才,天下之柄在兵在權,秦始皇刻石岱嶽,不免六國之複;梁武帝舍身伽藍,猶自餓死台城。縱然你把太子捧上天,他資質不佳又手中無權,終究還是任人擺布!

媚娘也擺出一副關切之態,召喚裴炎到近前,鄭重其事道:“卿雖負長安機要,亦不可越俎代庖。太子留鎮如同天皇,一應軍國之事都要先稟明再做處置,即便太子讀書無暇政務,你也要與薛愛卿商議定奪,切不可自專。”

“臣遵命。”裴炎很知禮數,向二聖行罷大禮,又轉身向薛元超作揖,“薛公多多賜教。”

薛元超不免詫異——平日天後命裴炎主鎮政事堂,防備我還防備不過來,今日為何讓裴炎聽命於我?他隱隱覺著這裏有玄機,卻不暇多思,急忙拭淚還禮。

這時劉仁軌也由兒子劉濬攙下車,拄杖來到近前——臣子送皇帝離京應當步行以示忠誠,即便自恃身份也不過是騎馬,唯獨他年紀太大,不坐車不行。

相較薛裴二人的鄭重,這位八旬老人卻顯得舉重若輕,微笑道:“二聖誌在儉約,日旰忘食,恤百僚之苦,解黎庶之困。今歲艱難,東遷洛陽以安烝人,朝野莫不仰德。依臣所見,天之災異本屬難測,二聖濟難慈悲人所共見,無須祭祀封拜,來日旱魃推卻,二聖攜百姓同歸,必是蘭蕙齊芳、天人和諧。”這番話表麵頌聖,其實大有文章——二聖此去是為減省開支、安撫災民,既如此百姓感恩就不用再搞封禪了,等旱災一過就親率關中百姓歸來,那時君民和諧萬眾同歡,何等美事?

媚娘此去根本沒打算再回來,聞聽此言不禁暗罵——事到如今還這麼多花招,老家夥實在可惡!

不過媚娘並不擔心,她知道僅憑這兩句花言巧語無法撼動李治。果不其然,李治搖頭道:“多呈劉公美意,但朕心意已決。昔日兩議封禪而未成,今天下井然四海無事,朕必圓此誌,望公體諒。”

劉仁軌心道——枯魚過河泣,何時悔複及。縱然登臨絕頂、祭告天地,恐不得歸矣!又不便把這不吉之言說出來,隻能委婉地勸說:“君臨區宇,社稷為重,陛下不宜慕美名而涉艱險。”

李治何嚐不知劉仁軌顧慮什麼?其實他起初也曾懼怕,但經過這幾天的深思熟慮他已心誌如鐵,幹脆把話挑明:“朕亦知病體羸弱,不勝奔忙。但此行嵩山乃為我李氏社稷,朕不敢言有功於天下,但求無愧祖宗。諸禮畢備之日,當召太子同往,於中天之巔共饗神靈,賜酺大赦,降福黎元。”說到這裏李治甚至泛起一絲自豪感,他平生行事鮮有克終,若能把人生的最後心力貢獻社稷,何嚐不是身為帝王的榮幸?

劉仁軌見他如此決絕,情知已無可挽回,隻好將手杖一丟,伏倒在禦駕前,恭祝道:“願陛下聖體康健,早日凱旋。”心裏卻涼了八九分——陛下何其癡也?君王之尊在德在才,天下之柄在兵在權,秦始皇刻石岱嶽,不免六國之複;梁武帝舍身伽藍,猶自餓死台城。縱然你把太子捧上天,他資質不佳又手中無權,終究還是任人擺布!

八十二歲的人跪倒在麵前,李治哪承受得起?自己身子也不便,忙道:“我兒快攙……”

李輪跳下馬,緊走兩步雙手相攙:“劉公請起,我代父皇謝謝您。”李顯卻無動於衷,隻顧跟身旁杜求仁等人竊竊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