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劉仁軌顯然摸透了媚娘的心思,並不領情,沒過兩日便寫了一封慷慨激昂的奏疏遞到洛陽,大談西漢呂後之禍警示世人,並要求致仕,令媚娘惱火不已。但生氣歸生氣,她並未喪失理智,若跟這個八十五歲的老頭計較不休,豈不叫天下人笑話?大女子能屈能伸,媚娘索性把笑臉扮到底,又恭恭敬敬寫了封回信,聲稱自己虛心領教,為彰顯誠意,她還特意命武承嗣將信送往長安。
武承嗣在媚娘眼前恭順如綿羊,可在百官麵前也威風得緊,這次一改驕橫作風,到長安後不僅對劉仁軌禮敬有加,還召集一大群留守官吏,當眾宣讀太後的信:
今以皇帝諒暗不言,眇身且代親政,遠勞勸誡。複表辭衰疾,惓望既衰,徊徨失據。又雲:呂後見嗤於後代,祿產貽禍於漢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惘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且端揆之任,儀刑百辟,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
眾官吏見武太後態度謙卑,一再聲稱自己隻是暫攝朝政,並承諾善待群臣,大家也就安心了。唯劉仁軌深知這僅是敷衍,即便天皇下葬太後又豈會歸政?然而他隻是一個垂暮老朽,連走路都費勁,如今被扔在長安,空頂著個宰相名頭,與一幫無關緊要的小吏為伍,有什麼辦法改變時局呢?隻能對天歎息。
劉仁軌的議論暫時消弭,哪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時至三月巴州傳來消息震驚世人——李賢自殺!
據丘神上奏,他到巴州後為確保無人騷擾李賢,將其禁閉於一室,李賢誤以為要對自己下殺手,一時糊塗就自殺了。媚娘聞訊震怒,下令將李賢隆重收殮,貶丘神為疊州(今甘肅迭部)刺史。即便如此群臣還是頗有議論——李賢未得保護尚能苟活,為何保護者一到反而丟了性命?昔日蔣王李惲遭人誣陷惶遽自殺,天皇將誣告者張君徹公開斬首;曹王李明被逼自盡,天皇將都督謝祐以下闔州官員全部撤職。而今太後僅將失職之人貶官,這處罰是不是太輕了?須知丘神攀附武氏多年,也算是太後的心腹,何至於犯下這麼大錯誤?該不會他領受的實際任務就是除掉李賢吧?
時隔半個月,媚娘對李哲也有了新安排,下令將其一家遷於房州(今湖北房縣)軟禁。房州古稱房陵,因“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故而得名,自秦始皇年間便是流放罪人之地,其遙遠艱苦可想而知。李哲又驚又懼,驚者乃因流放之偏遠,懼者唯恐自己像李賢一樣被謀害,但此時他已是砧板上的魚肉,命運豈能自主?隻得戰戰兢兢含淚而去,可憐韋氏還懷有身孕,旅途顛簸動了胎氣,半路產下個未足月的女孩;倉促間李哲連包裹嬰兒的布都沒有,隻能脫下衣服做繈褓,於是給女兒起名為“裹兒”,也沒吃上一口喜慶湯餅,又被官兵押解著繼續趕路。
不過劉仁軌顯然摸透了媚娘的心思,並不領情,沒過兩日便寫了一封慷慨激昂的奏疏遞到洛陽,大談西漢呂後之禍警示世人,並要求致仕,令媚娘惱火不已。但生氣歸生氣,她並未喪失理智,若跟這個八十五歲的老頭計較不休,豈不叫天下人笑話?大女子能屈能伸,媚娘索性把笑臉扮到底,又恭恭敬敬寫了封回信,聲稱自己虛心領教,為彰顯誠意,她還特意命武承嗣將信送往長安。
武承嗣在媚娘眼前恭順如綿羊,可在百官麵前也威風得緊,這次一改驕橫作風,到長安後不僅對劉仁軌禮敬有加,還召集一大群留守官吏,當眾宣讀太後的信:
今以皇帝諒暗不言,眇身且代親政,遠勞勸誡。複表辭衰疾,惓望既衰,徊徨失據。又雲:呂後見嗤於後代,祿產貽禍於漢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惘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且端揆之任,儀刑百辟,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願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
眾官吏見武太後態度謙卑,一再聲稱自己隻是暫攝朝政,並承諾善待群臣,大家也就安心了。唯劉仁軌深知這僅是敷衍,即便天皇下葬太後又豈會歸政?然而他隻是一個垂暮老朽,連走路都費勁,如今被扔在長安,空頂著個宰相名頭,與一幫無關緊要的小吏為伍,有什麼辦法改變時局呢?隻能對天歎息。
劉仁軌的議論暫時消弭,哪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時至三月巴州傳來消息震驚世人——李賢自殺!
據丘神上奏,他到巴州後為確保無人騷擾李賢,將其禁閉於一室,李賢誤以為要對自己下殺手,一時糊塗就自殺了。媚娘聞訊震怒,下令將李賢隆重收殮,貶丘神為疊州(今甘肅迭部)刺史。即便如此群臣還是頗有議論——李賢未得保護尚能苟活,為何保護者一到反而丟了性命?昔日蔣王李惲遭人誣陷惶遽自殺,天皇將誣告者張君徹公開斬首;曹王李明被逼自盡,天皇將都督謝祐以下闔州官員全部撤職。而今太後僅將失職之人貶官,這處罰是不是太輕了?須知丘神攀附武氏多年,也算是太後的心腹,何至於犯下這麼大錯誤?該不會他領受的實際任務就是除掉李賢吧?
時隔半個月,媚娘對李哲也有了新安排,下令將其一家遷於房州(今湖北房縣)軟禁。房州古稱房陵,因“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故而得名,自秦始皇年間便是流放罪人之地,其遙遠艱苦可想而知。李哲又驚又懼,驚者乃因流放之偏遠,懼者唯恐自己像李賢一樣被謀害,但此時他已是砧板上的魚肉,命運豈能自主?隻得戰戰兢兢含淚而去,可憐韋氏還懷有身孕,旅途顛簸動了胎氣,半路產下個未足月的女孩;倉促間李哲連包裹嬰兒的布都沒有,隻能脫下衣服做繈褓,於是給女兒起名為“裹兒”,也沒吃上一口喜慶湯餅,又被官兵押解著繼續趕路。
李賢、李哲皆是太後親生之子,一個被活活逼死,一個淒慘被逐,滿朝文武無不歎息,也無不感歎武太後的嚴厲狠辣,私下頗有議論。然而沒過多久,大家就不敢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