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李旦成為新皇,媚娘光宅改製(2 / 3)

忽一日,媚娘把一個奇怪的人帶到了大殿上,當眾予以表彰——此人姓索名元禮,隻是羽林軍的一個小兵,還是個胡人。原來數日前十幾個飛騎士兵在一家酒樓聚會,有人因為參與廢帝而未得賞賜大發牢騷,說早知沒好處還不如擁護廬陵王。索元禮也在諸人之中,聞聽此言動了歪腦筋,偷偷離席奔回玄武門告密;張虔勖對此等酒後之言倒也沒當回事,但考慮到將士有怨言,似乎應該安撫一下,於是稟報太後。哪知媚娘竟抓住此事大做文章,當即派兵包圍酒肆,將那個出言抱怨的士兵當場斬殺,其他在場者也皆以知情不舉之罪處以絞刑。

朝會之上媚娘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稱讚索元禮的忠誠,賞賜他遊擊將軍之銜,鼓勵他再接再厲為國鋤奸——遊擊將軍乃從五品武散官,一個普通小兵因為一場不光彩的告密就成了通貴之人,武太後的用意誰瞧不出來?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此例一開告密者四起,百官深知再議論皇家之事必是那幾個士兵的下場,於是都閉了嘴乖乖聽話。

平心而論媚娘雖專擅朝政,受到的反對並不大。一者她恩威並重處事清明,確實比荒唐糊塗的李哲、毫無經驗的李旦強得多;再者以母親身份代兒子執政,情理上也沒什麼說不通的;而且她在李治駕崩之初就廣施恩賜,爭取各方麵的好感,莫說宗室和廣大官員,連普通百姓也得到好處,故而阻力消解了不少。更為重要的是,她曾與李治共掌朝政二十多年,天下人早已習慣了她的統治,所以誰也沒覺得她臨朝稱製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不到兩個月時間,媚娘就穩固了權力,朝廷行政絲毫未受影響,這年的科舉考試也照常舉行,康庭芝、鄭繇等十六位才子榮登進士,曾上疏朝廷的監生陳子昂也在其列。

不知不覺已經入夏,時至閏五月,侍中劉景先上奏,乾陵初步竣工,於是媚娘與李旦率文武百官啟程,護送天皇大帝靈駕西歸。出發前媚娘又做出一項驚人的任命——武承嗣遷任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外戚任相一向有所忌諱,何況現在女主當國更是大忌。再者武承嗣遠沒有當初高士廉、長孫無忌那樣的功勞和威望,豈能染指相位?前番還給劉仁軌寫信說呂祿、呂產貽害漢室,現在就任命自己侄兒為相,豈非言行不一?對此媚娘自有一番解釋,她聲稱自己一介寡婦出門不便,讓侄兒擔任宰相是便於安排這一路的瑣碎事務,並說這隻是暫時的任命,等到天皇下葬就將其罷免。大權既在其手,這番話百官信與不信已無甚意義,隻好聽之任之。

大駕和梓宮自閏五月末從洛陽出發,一路走得很慢,媚娘還時常召見沿途州縣官員,詢問地方政務、百姓疾苦,擺足了明主的派頭,到達長安已是七月。沒過多久分散各地的宗室諸王、公主駙馬也紛紛趕來,身份尊貴的七大親王也來了,不過有幸朝覲新君的隻有六位,還有一位跟李治一樣,是躺在棺材裏運來的——兩個月前滕王李元嬰病逝於梁州(今陝西南鄭),索性成殮入棺,一並歸葬關中。

這位李元嬰堪稱李唐皇室中最不成才的人,身為高祖李淵最小的兒子,受父兄兩代帝王溺愛,李治生前雖然對這位小自己兩歲的叔叔很看不慣,卻也不好意思多跟他計較,頂多是克扣些賞賜,連媚娘也礙於他的輩分,將他晉升為開府儀同三司。他一生在滕州、洪州、隆州等地做官,每到一處都是橫征暴斂、大興土木、窮奢極欲,還曾奸汙屬下妻妾,除了三座奢華的滕王閣(一在山東滕州,一在江西南昌,一在四川閬中),實在沒給世人留下多少美談。他死了不知有多少人偷偷拍手稱慶,不過卻給了媚娘一個表現的機會。

在媚娘的安排下,朝廷追贈李元嬰為司徒、冀州都督,陪葬高祖獻陵。李元嬰生前貪愛美色,姬妾數不勝數,光兒子就生了十四個,還不算夭折的,嫡長子李修瑀排行第三,承繼滕王之位;媚娘又別加恩典,封其庶長子李修琦為長樂郡王,其他十二子無論成年與否皆封公爵,做足了禮待宗室的姿態。辦完這件事媚娘又和李旦在東內麟德殿設擺家宴,和諸王公主吃了一頓皇家團圓飯,尤其難得的是蕭淑妃所生李素節、義陽公主、宣城公主以及李上金也在其內。

宴席之上皇帝李旦一語未發,媚娘卻儼然一副主人的姿態。不過這次她沒有耍威風,而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曆數李哲犯下的錯,反複解釋為何要違反遺命廢立皇帝,一再聲明李賢之死是誤會,說到動情之處竟然起身向諸親王行禮,還說她們孤兒寡母今後要多承蒙大家照顧。其實諸王何嚐不知她是故作姿態?李旦已經二十三歲,算什麼孤兒?天下又豈有臨朝聽政毫不避嫌的寡母?不過這半年媚娘對大家不錯,就算李世民、李治活著時也不曾這般尊崇優待,既然對老李家沒什麼不好的,索性就聽她主持一切吧。反正她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還能折騰幾年?李元嘉、李元名等親王年歲都不輕,樂得享幾年清福;李素節、李上金坎坷多年,能恢複官爵已是大幸,也沒說什麼;還有如高祖之女千金公主、淮南公主等輩,一向與媚娘關係不錯,更說了不少好話。

一餐飯吃得和和氣氣,最後媚娘當眾公布徙封的決定:遷畢王李素節為許王,改任蘇州刺史,葛王李上金為澤王,改任絳州(今山西運城)刺史;韓王李元嘉由澤州刺史改任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軌由定州改任青州,舒王李元名由石州(今山西呂梁)改任鄭州,魯王李靈夔由滑州改任邢州(今河北邢台),越王李貞由相州(今河北鄴縣)改任豫州,紀王李慎由安州(今湖北安陸)改任貝州(今河北清河)。其他郡王公爵有官職者如琅琊王李衝、範陽王李靄、安南王李穎、東莞公李融、黃公李等也皆有遷調。

宗室調動與考評詮選無幹,隻要皇帝同意,他們在一個地方幹多久都沒關係,舒王李元名就在石州幹了二十年,但新君登基遷徙宗室乃是慣例,況且換來換去也還是這些富裕安定的地方,大夥也都沒提什麼意見。殊不知媚娘百般禮待為的就是這步棋——隨著這次調動,諸王都離開了統治多年、根基深厚的地區,實力大為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