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李旦成為新皇,媚娘光宅改製(3 / 3)

文明元年八月,預定的吉期已至,媚娘、李旦再次起駕,文武百官、宗室親王、內外命婦、諸衛將領無不跟從,同往乾陵安葬天皇大帝。上宜縣的梁山本就是風水寶地,又經韋待價、李元軌等人的精心規劃,乾陵已頗具規模,因天皇今後長眠於此,於是詔命上宜縣更名奉天縣(後世唐德宗涇原之變,皇帝避難之奉天即此)。不過這僅僅是開始,依照高祖獻陵、太宗昭陵先例,後世還要繼續擴建,將來的規模還會更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乾陵神道之側立了一塊石碑,銘刻著李治一生的豐功偉績,名曰《述聖記》,乃是武媚親自撰文,這打破了帝王不樹碑的慣例。但十分尷尬的是,這篇文章是李哲執筆抄錄的,石碑也是按其書法篆刻的,此時的皇帝卻已換成李旦,時間緊迫來不及更換,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眾人最後一次向李治行禮,又隆重祭拜一番,親自目睹梓宮連同大量陪葬之物送入地宮。至此高宗天皇大帝李治長眠地下,他的一切都已成為曆史。

媚娘顧不上掉一滴眼淚,轉而向百官諸王慰勞安撫,此時一位特殊的送葬者引起了她的注意。為皇帝送葬,哪怕親王郡王也得步行進入陵區,唯獨此人是坐著肩輿來的——薛元超。

時至今日薛元超已病入膏肓,口不能言、腿不能行,渾身上下唯有左手能略微動彈。按理說特殊情況可以不來,比如劉仁軌就沒到,薛家人也不願讓他來了;可是得知消息後薛元超不停捶打床板,硬是非來不可,薛曜、薛毅兄弟隻好親自抬著肩輿把父親送進皇陵,百官目睹這一幕無不心酸。

媚娘似乎也很激動,親自來到肩輿前,滿臉關切噓寒問暖,稱讚薛元超是當朝第一忠臣,當場封他為紫金光祿大夫,又許了不少賞賜之物,囑咐他好好養病。薛元超卻毫無反應,隻是癱在椅上,瞪視著這個貌似和藹的女人——他今天不僅是來送皇帝的,也是來送他的好友雉奴的,他不僅懷著悲痛,更有滿腹慚愧和遺憾。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中風,他不僅沒能領受顧命之任,如今他苦心輔佐的李哲也被廢掉,怎對得起雉奴?他心裏再清楚不過,眼前這個女人所說的話一句都不可信,在其和藹可親的表象下蘊藏著無窮的野心和陰謀,其實自己淪落到這步田地也未嚐不是被其所害。他吃了這個女人半輩子的虧,如今已將其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女人的欲望無窮無盡,永遠不會有罷手之日。李氏江山危矣!大唐社稷危矣!

然而他已口不能言、手不能書,誰也不會明白他的心事,對這個表麵沉痛、心中得意的女人更是毫無辦法。恭順一輩子的薛元超終於在最後時刻做出反抗,而那僅僅是用他已經斜了的眼睛狠狠瞪視媚娘片刻而已,一切都已經晚了……

兩天後薛元超在痛苦中病逝,終年六十二歲。對一個死人媚娘自然樂得慷慨,不僅追贈其為光祿大夫、秦州刺史,還特意加了一個使持節都督秦、成、武、渭四州諸軍事的名號,這是前所未有的,足以襯托薛元超的特殊地位。繼而媚娘又為之親定諡號為“文懿”,諡法有雲“道德博聞曰文,溫柔賢善曰懿”,這個評價既彰顯了薛元超出類拔萃的才華,也委婉地指出他失於文弱的性格缺陷,真是恰當至極——或許世上最了解某個人的不是他的朋友,而是對手吧!

就這樣,天皇的心腹好友薛元超有幸成為第一個在天皇死後陪葬乾陵的大臣,到地下與李治團聚去了,媚娘權力之路上的敵人又少一個。

二、太後變臉

不出百官所料,雖然天皇大帝已經下葬,太後依然沒有歸政皇帝的意思,回到長安後依舊在紫宸殿臨朝聽政;不過她信守另一承諾,解除了武承嗣的宰相頭銜,僅留其禮部尚書之職。時至今日誰還能跟她計較?隻要天下安定、社稷無恙,就任憑她主政吧。

諸王在京盤桓數日,也陸續辭駕,各自去了新的任職之地。一切看似正常,然而僅僅過了半個月,等到宗室盡數離開長安,媚娘突然下令駕幸東都。

長安、洛陽並稱兩都,但長安畢竟是李唐發祥之地,其政治地位遠遠高於洛陽。新皇帝繼位,僅在長安停留倆月,安葬完先帝抬屁股就走,這算怎麼回事?可太後態度堅持,誰也阻止不了,還是很快踏上東去之路;留守的安排與上次幾無差別,又將老臣劉仁軌孤零零扔在長安。不用多高的政治眼光,連普通小吏都看得出來,太後愛洛陽遠勝於長安。相較西還路上的磨磨蹭蹭,東去這一路簡直是急行軍,禦車奔騰頃刻不停,僅用了不到十天便至洛陽。百官大多騎馬隨駕,一路急馳累得渾身疼痛、氣喘籲籲。

可還沒等他們緩過這口氣,九月初五媚娘又有驚人舉動——宣布改元!

這真是傳奇的一年,李哲踐祚,於正月初一改元嗣聖;短短三十六天後皇位易主,改元文明;至今也僅過了七個月,又要再度改元,這次的年號是“光宅”。

前兩次改元都是因為新君登基,這次平白無故地改元有何意義?媚娘很快用行動做出回答,她要推行一場改革。就在改元翌日,她宣布將洛陽的稱號由東都改為神都,洛陽宮改名太初宮,繼而又更改官署名號——改中書省為鳳閣,中書令為內史;門下省為鸞台,侍中為納言;同中書門下三品則改稱“同鳳閣鸞台三品”。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仆射為左右相,尚書六部吏、戶、禮、兵、刑、工改以天地四時命名,吏部天官、戶部地官、禮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秘書省改稱麟台,禦史台為左肅政台,監察朝廷官員、承詔監軍;又增置右肅政台,專管地方州縣按察;其餘諸省、寺、率、監乃至府兵十六衛也盡數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