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赤裸裸的威脅,百官皆盡萎靡,許多身在朝廷大半輩子的老臣竟也嚇得渾身顫抖,大氣都不敢出。在這恐怖的沉默中,武承嗣笑嗬嗬走出朝班,躬身施禮:“太後養育蒼生,草木禽獸亦知感恩。仁義過於堯舜,教化勝於佛陀,有濟世之誌、命世之才、憫世之慈、救世之功、淑世之慧、廣世之儀,四海萬民誰不效死盡節?臣唯太後之命是從。”
雖然又是帶頭逢迎的老文章,但這番話百官聽來竟如五雷轟頂。永徽以來太宗之名必須避諱,武承嗣這兩句話說了多少“世”字和“民”字?若是天皇在位,誰敢如此早就亂棍打出朝堂了。然而此刻太後卻充耳不聞,兀自以挑釁的目光掃視著群臣!
世道早已變換,李氏的統治乃至尊嚴早就名存實亡,除了俯首稱臣還有別的選擇嗎?僵立片刻之後,滿朝文武盡皆屈膝跪倒,低沉地附和道:“臣等亦唯太後之命是從……”
結束了,天皇駕崩以來一切鬥爭都結束了!
媚娘終於穩操權柄,普天之下莫敢不從。散朝後她邁著穩健的步伐離開乾元殿,不過跟在她身邊的上官婉兒很詫異,因為她沒像往常一樣去武成殿處置奏疏,而是去了許久未涉足的貞觀殿;且媚娘斥退了所有宦官侍從,獨在殿內關閉大門,僅留婉兒一人守在門口。
婉兒甚感詭譎,正摸不著頭腦,忽聞殿內隱約傳來嗚咽聲。她奓著膽子從殿門縫隙朝內窺探——但見太後披頭散發伏於龍床上,渾身顫抖泣涕橫流!
“雉奴!我的雉奴啊……”
婉兒不敢多看,轉身倚在殿門上,長出一口氣——是啊!她應該哭一場了,自從天皇歸天之日起她還未掉過一滴眼淚。三十餘載的夫妻豈會無情?她並非不痛苦,而是煩惱權欲縈繞於心,無暇懷念往昔。現在一切危機都解除了,一切權力都到手了,一切禍患都鏟除了,她終於可以安心哭她的男人啦!
這一刻媚娘淒淒慘慘淚流不止,與朝堂上判若兩人……
二、垂拱天下
悲痛隻是暫時的,眼淚擦幹,該走的路還要繼續下去。
大唐王朝邁入新的一年,正月初一太後頒詔,改元垂拱。這年號的意思再清楚不過,《尚書》有雲:“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一切權力盡歸太後,皇帝隻要垂衣拱手便可。
新年伊始媚娘便辦了件大事——為李賢發喪。她在洛陽舉行儀式,大張旗鼓為李賢發喪,命司膳卿李知十持節奔赴巴州,追封李賢為雍王。但是不準其靈柩歸葬關中,李賢之妻房氏以及兒子李光順和李光仁依舊滯留巴州;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逼死李賢的“凶手”丘神這會兒已從疊州回到朝廷,並升任左金吾將軍,竟也堂而皇之參加了喪禮。這哪是什麼追悼皇兒?分明是向天下人重申李賢已死,防止再有人像徐敬業一樣弄出個假的當幌子。
此事剛剛辦完就真的出了一樁喪事,不過對武氏而言似乎更像是喜事——樂城郡公、文昌左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劉仁軌逝世,終年八十五歲。媚娘自然又慷慨一次,宣布輟朝三日,追贈開府儀同三司、並州大都督,陪葬乾陵,加賜劉家食封三百戶。
劉仁軌之死又令媚娘想起了另一人,她召罷相多年的李義琰入朝,聲稱尊崇老臣,要起複其為懷州刺史。昔日李義琰與郝處俊共同輔佐李賢,幾度在朝堂公然頂撞媚娘,堪稱反武勢力的急先鋒。惜乎滄海桑田世道大變,如今一幹同道都不在了,就剩李義琰一個七旬老叟還有何能為?這位素以剛強著稱的老臣再也提不起昔日的勇氣了,自知太後召他必無好心,弄不好要拿他作法恫嚇世人,裴炎等人血跡未幹,哪敢往這個火坑裏跳?他連忙上疏,稱自己體弱多病、老邁昏聵,早已不堪驅馳,懇求太後能垂憐降恩,讓他在家鄉平平安安度過餘生;媚娘要的就是這個效果,笑嗬嗬同意——劉仁軌之死、李義琰之退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天皇一朝的威望老臣大多已過世,活著的也都淡出政治舞台,屬於武氏的新時代正式來臨!
但這並不意味著媚娘不再有煩惱,恰恰相反,眼下正有兩件要緊事困擾她。
首先是宰相問題,上一年誅殺裴炎,又連罷劉景先、郭待舉、韋弘敏三相,至於那個同三品的鳳閣舍人李景諶,媚娘隻是故意封給大家看,象征性地讓他當了十天即被罷免,改任司賓少卿。如今政事堂捉襟見肘,不得不增補宰相。媚娘最先想到的當然是自己的心腹,不過他們大多資曆較淺,官聲也不太好,於是暫將元萬頃升鳳閣侍郎、範履冰升天官侍郎、周思茂升麟台少監,崔詧也因彈劾裴炎有功躥升為正諫大夫。
經過一番籌謀,媚娘還是將武承嗣推上同鳳閣鸞台三品的職位,這次是真心的,在武氏取代李家的過程中她畢竟不能缺少手握大權的幫手。除此之外她還選了天官尚書韋待價、右肅政大夫韋思謙、右史大夫沈君諒,皆為同三品,又任命左肅政大夫騫味道為內史。
韋待價乃先朝禦史大夫韋挺之子、江夏王李道宗之婿,韋挺早年與隱太子李建成親睦,李道宗又卷入房遺愛謀反案,他因此早年曾被長孫無忌流放,不過也因此獲得媚娘的青睞,後來多次從軍,雖然沒立過什麼大功卻也憑借資曆扶搖直上,連乾陵都是他主持修建的。韋思謙乃是三十多年前彈劾褚遂良抑買土地之人,因第一個向關隴一黨發難也使媚娘另眼相看。沈君諒是個晚輩,一直參與修史,此人恭順知趣,跟武家子侄們關係也不錯。騫味道年紀頗高,卻無顯赫政績,審理裴炎時“和光同塵”,媚娘選他當首席宰相就是看中他資格老又平庸,這樣武承嗣便可無首相之名而行首相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