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臣民請願李旦遜位,媚娘登基“眾望所歸”(2 / 3)

作為長期被軟禁、被監視、被欺壓的人,李素節對於世事比其他人看得更透——從古至今謀朝篡位的事很多,除極少數心地狠辣者,誰會把前朝親貴盡數屠戮?魏文帝曹丕篡漢室天下,漢獻帝比曹氏宗親待遇還高,比曹丕本人都長壽;晉武帝司馬炎又奪曹魏之統,曹氏後人仕晉者大有人在,曹誌竟還參與司馬氏立儲之事。而武曌與他們不同,她之所以對李唐宗室大加屠戮,不僅是出於消弭隱患的考慮,其實也有幾分無奈。畢竟她是個女人,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她曾經是李家之婦的事實,日後將如何麵對李氏之人?他們的存在便是對女皇的褻瀆,無異於時刻向天下人強調她的皇位由何而來。為了消除世人對李氏的印象,為了讓自己的皇位更加有尊嚴,她隻能大殺特殺,李元嘉、李元軌那樣有威脅的要除,李元名、李慎那樣老實的也要除。除來除去,現在終於除到他李素節頭上了。

李素節心知肚明,在武曌眼中他和李上金是最該除掉的人。別人放棄廉恥向武氏搖尾乞憐或有一條狹窄的生路,唯獨他倆必死無疑。作為天皇和其他嬪妃的孩子,改朝換代後怎麼安排?武曌作為太後,名義上李素節還得稱其為“母後”,可他又不是武曌生的,這身份太尷尬了,在這大唐江山還倒猶可,換武氏天下他算什麼?皇帝竟還有兩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兒子,那不成笑話了嗎?所以沒別的選擇,隻有死!更何況武曌和他母親蕭淑妃有舊怨,早想要他命了。

李素節倒也痛快,明知此去是赴黃泉,索性把家中所有資財都給“護送”的士兵分了,不指望別的,就求大夥多照顧點兒,自己也不要緊,還有十三個兒子,其中四個還是小娃娃,別叫孩子受罪。此去他肯定活不了,但願自己逆來順受能給武曌最後留個好印象,這十三個孩子哪怕能給他留一兩個,好歹算是沒斷子嗣。

看在“孔方兄”的麵子上,士兵們對他還真客氣,加之這群北方人以前沒到過蘇州,不免有些流連景致,所以一路順暢,沒受半點兒罪,幾個不通世事的小兒還以為是出來遊玩呢。但是再長的旅程已有終點,緩緩走了半個月,終於還是進入京畿之地。

“總算回來啦!”有的士兵已興奮地呼喊起來,“今晚在龍門驛過夜,明天再趕一天路,晚上進京交了差,咱就無事一身輕啦!”

李素節卻暗暗感歎——這哪兒是龍門?分明是鬼門關,快到閻王殿報到啦!從此以後倒也是無事一身輕了。

正思忖間,忽見從東邊擁擁簇簇行來一支隊伍,足有百餘人,都穿著素白的衣服,哭哭啼啼,當中抬著口棺材,一望便知是大戶人家送殯的,自驛道橫穿而過,阻擋了去路。士兵們當即有些不耐煩了,高聲嗬斥:“此乃官道,速速閃開!”說著揮鞭就打,送殯的隊伍頓時大亂,連抬棺材的人也差點兒被擠倒。

李素節心慈,忙勸阻道:“孟軻有雲‘惟送死可以當大’,他們怪悲傷的,就容他們先行吧。”

“殿下,咱們太慢了。”士兵苦著臉道,“澤王自絳州出發,恐怕好幾天前就到洛陽了,再遲緩神皇要怪罪的。”

李素節卻道:“也不差這一時半刻,哪怕今天多走些路,我不拘早晚,這兩日內必隨你們趕來也就是了。”

士兵這才無語,勒馬在道上等著,棺材重新抬穩。有個似乎是管家之類的人趕忙過來,朝素節施禮:“多謝貴人相讓,我家主人冥冥之下亦感恩情。”

“算不得什麼。”李素節抬眼觀瞧,但見送殯的個個哀容,有些哭得撕心裂肺、悲痛欲絕,心下更覺愴然,不禁隨口問,“死者是何身份,因何亡故?”

那管家歎息道:“我家主人無官無爵,是個尋常的富戶,因樂善好施鄉親們都恭敬他,我們這些仆從也感德,連縣裏的官都說他好。父慈子孝,不旱不澇,沒有一件不順心的事,哪知突然得了場暴病,不到三天工夫就亡故了。您說這不是天降之禍嗎?”話未說完已淚水漣漣。

“病死的?”李素節一陣苦笑,“病死有什麼值得哭的?有些人想病死還求之不得呢……”這話當然是說他自己,他現在莫說病死,自殺都不行,“護送”的士兵把他看得緊緊的,再說他也不能現在就死。現在若是死了,一具屍體運到洛陽,誰知武曌信不信?若認為是有人替死,豈不把家人孩子都連累了?就是自殺也得等到朝廷確認他身份之後啊!

送殯的隊伍走遠,李素節暗暗默念自己的名字——素節啊素節,因你在秋日誕生,故以素節為名,四十多年前的這個季節你被迫來到這世上,四十多年後你又要在秋天被迫離世。你這輩子究竟算什麼?

想到這裏他舉目四望,卻不見什麼蕭瑟秋風,唯有茂盛的草木,這才想起曆法修改了,十一月作為正月,那七月也比原先提早兩個月到來。但是習慣成自然,人們還是把現在稱為秋天,哪怕金風還沒有吹來,可見隻要有足夠大的權力,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可以更改的!

這世界不公平,有些人天生是享受富貴的,有些人生來便是承受哀苦的,李素節這輩子就是個巨大的悲劇。追根溯源皆起於四十年前三個女人的後宮之爭,母親蕭淑妃的失勢而死已讓一切注定了。他是武曌最想殺的人,卻是最後走上鬼門關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從來就不是能影響局勢的人,從八歲那年開始他就沒有前途了,一直在監控之下,能幹什麼?

平心而論李素節並不十分痛恨武曌,從古至今,這樣的後宮鬥爭多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反過來如果當初成功的是他母親蕭淑妃,是不是李哲、李旦等兄弟也會遭受他這樣的命運?他真正不能原諒的是父皇李治——娘是後娘,爹卻是親爹啊!

有件事他永遠不能釋懷,二十五年前封禪泰山,父皇不準他隨駕前去,他心中委屈寫了一篇《忠孝論》,觀者無不動容。當時他手下有個名叫張柬之的八品小參軍,出於意氣帶著這篇文章進京,希望能打動天子,哪知父皇竟不為所動,還把他遷徙到偏遠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