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那些超出佛經範圍的注釋,還是把神皇公然說成是彌勒,這些舉動都違背佛教的初衷,按理說必會引發高僧大德的反對。然而十分吊詭的是,《大雲經疏》問世後並未引起佛教界任何異議,甚至有不少高僧稱讚附和。原因耐人尋味:一者楊氏、武曌母女本來就是著名的善人,幾十年來對佛教的貢獻極大,早在僧人心中目中有崇高威望;再說統治者以佛自居,必然崇拜佛陀、宣揚佛法、廣建佛寺、施恩佛門,這不啻為將佛教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好機會。事實上自佛教傳入中原,即便南朝、北魏、楊隋都曾崇佛,但也從不曾像今天這般昌盛,簡直可說是三百年未有之盛世。既然大家趕上這個盛世,還有什麼異議可提,向偉大的聖母神皇歡呼致敬吧!
果不其然,為了向佛教界表示回報,更為了宣揚自己神佛一般的統治,武曌頒布敕令,在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保藏新疏解的《大雲經》,並使僧人定期開壇講解,向全天下宣講此經。著書有功的懷義、法明、宣政、惠儼、處一、惠棱、行感、德感、靜軌等九僧皆賜紫袈裟、銀魚袋,授予縣公爵位。除此之外她還有一項舉國震驚的決定——在宮內修建佛堂。
皇宮內建佛堂本不是稀罕事,南北朝以來相延已久,當初薛元超的姑母薛婕妤還曾在宮內出家,修過一座鶴林寺。但武曌要修建的這座佛堂位置太重要,規模也太大了。她把佛堂圈定在太初宮正中,明堂以北、貞觀殿以南的位置,又宣布這座佛堂的規模要比明堂還大,將供奉一尊高達五層樓的巨型佛像,為此將征召工匠、民夫上萬人。眾所周知明堂已是震古爍今的巨大建築,這座比明堂規模更大的佛堂將是何等宏偉氣魄?還不得衝入天際?不錯,武曌把這座供奉佛像的巨型建築就命名為“天堂”。
於是一時間,東起岱海、西止蔥嶺、南抵昆侖、北至大漠,各地的大雲寺拔地而起(有些是新建,有些是改名,如長安光明寺改名為大雲寺),一場場莊嚴的法會如火如荼地展開。不但篤信佛教的善男信女,就是一般百姓也爭赴這熱鬧的盛會,聆聽聖母神皇的傳說,並期盼著那座神聖的天堂早日落成。此時的武曌當真是日月淩空、光明無限,照亮整個天下……
不過,明亮之下終有黑暗,總有沐浴不到皇恩的偏僻角落。
載初元年八月,通往洛陽的驛道上,一群特殊的人正匆忙趕路,為首者四十歲出頭,坐騎著高頭大馬,金鞍玉轡、衣飾華貴,卻神情委頓、憔悴不堪,兩鬢已經花白,明顯未老先衰——此人便是高宗與蕭淑妃所生之子、許王李素節。
就在《大雲經疏》頒行後不久,遠在蘇州的李素節突然接到神皇手詔,命他攜帶他的九個兒子共赴神都,說是有重要的事要吩咐。與他同時接到詔命的還有絳州刺史、澤王李上金。說是召見,其實與逮捕差不多,武曌從洛陽打發來二百名士卒,一路“護送”他們。李素節心如明鏡,時至今日還有什麼重要之事?這是一場死亡之旅,到達洛陽之日便是自己的死期!
無論是那些超出佛經範圍的注釋,還是把神皇公然說成是彌勒,這些舉動都違背佛教的初衷,按理說必會引發高僧大德的反對。然而十分吊詭的是,《大雲經疏》問世後並未引起佛教界任何異議,甚至有不少高僧稱讚附和。原因耐人尋味:一者楊氏、武曌母女本來就是著名的善人,幾十年來對佛教的貢獻極大,早在僧人心中目中有崇高威望;再說統治者以佛自居,必然崇拜佛陀、宣揚佛法、廣建佛寺、施恩佛門,這不啻為將佛教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好機會。事實上自佛教傳入中原,即便南朝、北魏、楊隋都曾崇佛,但也從不曾像今天這般昌盛,簡直可說是三百年未有之盛世。既然大家趕上這個盛世,還有什麼異議可提,向偉大的聖母神皇歡呼致敬吧!
果不其然,為了向佛教界表示回報,更為了宣揚自己神佛一般的統治,武曌頒布敕令,在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保藏新疏解的《大雲經》,並使僧人定期開壇講解,向全天下宣講此經。著書有功的懷義、法明、宣政、惠儼、處一、惠棱、行感、德感、靜軌等九僧皆賜紫袈裟、銀魚袋,授予縣公爵位。除此之外她還有一項舉國震驚的決定——在宮內修建佛堂。
皇宮內建佛堂本不是稀罕事,南北朝以來相延已久,當初薛元超的姑母薛婕妤還曾在宮內出家,修過一座鶴林寺。但武曌要修建的這座佛堂位置太重要,規模也太大了。她把佛堂圈定在太初宮正中,明堂以北、貞觀殿以南的位置,又宣布這座佛堂的規模要比明堂還大,將供奉一尊高達五層樓的巨型佛像,為此將征召工匠、民夫上萬人。眾所周知明堂已是震古爍今的巨大建築,這座比明堂規模更大的佛堂將是何等宏偉氣魄?還不得衝入天際?不錯,武曌把這座供奉佛像的巨型建築就命名為“天堂”。
於是一時間,東起岱海、西止蔥嶺、南抵昆侖、北至大漠,各地的大雲寺拔地而起(有些是新建,有些是改名,如長安光明寺改名為大雲寺),一場場莊嚴的法會如火如荼地展開。不但篤信佛教的善男信女,就是一般百姓也爭赴這熱鬧的盛會,聆聽聖母神皇的傳說,並期盼著那座神聖的天堂早日落成。此時的武曌當真是日月淩空、光明無限,照亮整個天下……
不過,明亮之下終有黑暗,總有沐浴不到皇恩的偏僻角落。
載初元年八月,通往洛陽的驛道上,一群特殊的人正匆忙趕路,為首者四十歲出頭,坐騎著高頭大馬,金鞍玉轡、衣飾華貴,卻神情委頓、憔悴不堪,兩鬢已經花白,明顯未老先衰——此人便是高宗與蕭淑妃所生之子、許王李素節。
就在《大雲經疏》頒行後不久,遠在蘇州的李素節突然接到神皇手詔,命他攜帶他的九個兒子共赴神都,說是有重要的事要吩咐。與他同時接到詔命的還有絳州刺史、澤王李上金。說是召見,其實與逮捕差不多,武曌從洛陽打發來二百名士卒,一路“護送”他們。李素節心如明鏡,時至今日還有什麼重要之事?這是一場死亡之旅,到達洛陽之日便是自己的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