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_從一而終_對誰有好處(3)(1 / 1)

男人失節,則是人們輕視的對象。比如五代有個叫馮道的人,本來也還挺不錯的人,一生中也做過不少對百姓有好處的事情。但是,因為他身處亂世,先後跟過好多皇帝,所以後世的文人比如司馬光等,就對他很不齒。在這些文人看來,他的行為就和那些一嫁再嫁,一生經曆過很多男人的蕩婦一樣,醜陋不堪。在宋明的文人看來,即使他第一個皇帝上司不是什麼好東西,他也應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當那個皇帝滅亡的時候,他也應當隨著去死,或者至少從此終身不仕才對。

正因為讓男人"不事二主"是真實的目標,所以,古代中國不提倡男人在婚姻中"不娶二妻",不要求男人在婚姻中守貞。過去的人,看到在"貞操"方麵,對女人有要求而對男人無要求,誤以為這隻是因為古代中國是男權社會,男人欺負女人,所以如此。實際上這是誤解,男人的"守貞"要求,比女人的一點也不少,隻不過對象有區別,男人是針對他上麵的大官和皇帝而已。正是因為男人在這裏,要承受的壓力很大,所以,讓女人在婚姻中守貞,又起到了分擔男人壓力的一種方法。男人在外要守貞不容易,但是當他相信家裏的女人會對自己守貞的時候,心中就會有一些安慰,從而減少自己的壓力感。因此,封建專製社會中的女人守貞,也間接地起到了輔助男人忠心於皇帝的作用——忠君的軍功章,有男人的一半,也有女人的一半。

男人最不喜歡的事情,就是被別人奪走自己的女人,這在古今中外的各個社會中,大多(雖然不是全部)是不變的。即使是雄性動物,也都是喜歡占有雌性動物的。因此,封建帝王鼓勵的"守貞文化",似乎給男人一個交換,"如果你能接受-忠心不二-的要求,你就能得到妻子-從一而終-的回報"。男人潛意識中,出於保護自己不被人奪走女人的動機,往往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交換。從統治者方麵,這是一個很合算的交換,統治者獲得男人的盡忠,而由這些男人的妻妾為這個盡忠行為買單。從心理學角度,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過程如同抽水機,把女人的心理能量抽出給她們的丈夫,再把她們丈夫的心理能量抽出給了統治者。

女人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的最多而又沒有什麼補償,僅有的補償不過是一個"貞潔"的名稱而已。為什麼女人會願意接受這樣的局麵呢?有一部分女性,潛意識中是出於對自己男人的愛,寧願分擔他的壓力,出於愛而自發地願意忠誠於丈夫;或者出於純樸的愛情理想,而願意守貞。這些美好的感情不幸被帝王利用,帝王們讓丈夫產生了一個潛意識中的誤解,誤以為妻子之所以忠實於自己,是因為"提倡節烈"的宣傳,從而把那些丈夫本應該回報給妻子的感激,掠奪過來變成了對帝王的忠心。

還有許多女性,潛意識中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局麵,於是心存反抗意識。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我們才在古代中國看到一個現象,似乎女人總是有潛在的"淫蕩"的願望。而這樣的女人,會使自己的丈夫非常憤怒,非忠臣的男人還稍稍好些,越是忠心的男人,越是對此憤怒。因為男人覺得自己好像被命運欺騙了,"我按照約定去-忠心不二-了,期望的回報是女人對我也忠心不二,而女人卻沒有這樣做,我付出了卻沒有得到我應得的回報"。不僅這個丈夫會憤怒,其他男人看到了也會很憤怒——唇亡齒寒,看到別的男人受欺騙,自己也會心有餘悸,自己以後也可能遇到這樣的事情,受到這樣可怕的威脅。

小時候讀水滸,感到很震驚的事情,就是梁山好漢對"放蕩女人"的深惡痛絕和下手殘酷。武鬆殺潘金蓮,下手殘酷,還情有可原,畢竟自己的兄長死在她手裏。而石秀、楊雄殺潘巧雲,剖腹掏心還把腸子也掏出來,下手那麼殘酷,似乎有些過分了。潘巧雲不過是有個外遇,又沒有打算謀殺親夫,何至於受到這樣的虐殺。石秀當然也有恨潘巧雲的理由,因為潘巧雲曾誣陷說石秀對她進行過性騷擾,但即使如此,也不值得恨潘巧雲到這個程度。現在的分析解開了這個謎團,這樣做的男人,都是自認為"忠義"的人,自己很不容易地盡忠守義,所以對女人的"背約",就格外地容易暴怒。暴怒之下,才會有那樣的暴行,而其他男人也才會對這樣的暴行持同情態度,因此,楊雄、石秀並未因殘害潘巧雲而受到同伴的任何指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