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丁未政潮(1 / 3)

熊希齡啼笑皆非,然事已至此,再無別法,隻有等他筆下出東西,但眼下如何向五大臣交代呢?

楊度給熊希齡出了一個主意:“你請載澤領頭向朝廷上個折子,說東南士民得風氣之先,於立憲多有卓識,宜應趁此機會用十天半月時間召集官紳會議,並深入裏巷實地考察,為立憲多做一點實務。上海十裏洋場,夠他們花天酒地一些日子了。如果有雅興,還可以到蘇州、杭州一帶走走,半個月時間他們隻會嫌少不會嫌多。朝廷也會覺得他們言之有理,定會允準。待到梁卓如的文章一出來,你就趕快乘船送到上海去。”

熊希齡隻得照此辦理。十天後梁啟超拿出了《東西方各國憲政之比較》,也有三萬餘字,洋洋灑灑,縱橫自如,是一篇典型的飲冰體論文。熊希齡如獲至寶,連夜乘船回國。

楊度期待著朝廷會按他設計的程序先召開國會,結果大失所望。慈禧太後毫無召開國會之意,卻召開了一個禦前會議,參加者為醇王載灃及各位軍機大臣、政務大臣、大學士,並特命直隸總督袁世凱參加。會議決定先改革官製,以廓清積弊明定責任為宗旨,待官製改定之後再議憲政事。

於是成立了一個官製編製館,設在恭王府之朗潤園,特派鎮國公載澤,大學士世續、那桐、榮慶,貝子載振,大臣奎俊、鐵良、張百熙、戴鴻慈、葛寶華、徐世昌、陸潤庠、壽耆、袁世凱為編製大臣,又派慶王奕劻,大學士瞿鴻機、孫家鼐總司核定。陣營龐大,規格很高,可謂鄭重其事。然而議起事來卻十分棘手,因為衙門的存與撤,直接關係到該衙門官員去與留的切身利益。

先議軍機處。坐在主位上的慶王奕劻及大學士瞿鴻機都是軍機大臣,大家都不便開口,冷清的場麵使得眾位大員都很尷尬。實在挨不下去了,左都禦史張百熙首先發言打破僵局,說軍機處乃雍正爺由內閣中分設,取其接近內廷,每日入值,承旨辦事較為密速,相承至今尚無流弊,自無須改變。張百熙剛一說完,載澤、世續、那桐等人都表示同意,眾人不好再說什麼了。奕劻的兒子載振於是建議,改革官製有許多事要辦,軍機處不如暫不議,先議別的。眾人也隻好同意。

再議內務府。內務府大臣世續端坐不語,眾人大眼看小眼,也不說話。大學士那桐說,內務府管的是大內事務,外官不清楚,不好議。於是內務府也不議。理藩院尚書壽耆說,內務府既然不議,太監事也不能議,因為它牽涉老佛爺和各位太妃、皇後、皇妃,臣子們豈能插嘴,此事宜由老佛爺來定。眾大員一致同意。

工部尚書陸潤庠說,內務、太監既不議,則還有一事不能議。大家問何事。陸潤庠說,八旗牽連到所有的王公貴族,事關重大,弄不好得罪元老勳舊,老佛爺也會頭痛。眾人都說是。於是八旗亦不議。

熊希齡啼笑皆非,然事已至此,再無別法,隻有等他筆下出東西,但眼下如何向五大臣交代呢?

楊度給熊希齡出了一個主意:“你請載澤領頭向朝廷上個折子,說東南士民得風氣之先,於立憲多有卓識,宜應趁此機會用十天半月時間召集官紳會議,並深入裏巷實地考察,為立憲多做一點實務。上海十裏洋場,夠他們花天酒地一些日子了。如果有雅興,還可以到蘇州、杭州一帶走走,半個月時間他們隻會嫌少不會嫌多。朝廷也會覺得他們言之有理,定會允準。待到梁卓如的文章一出來,你就趕快乘船送到上海去。”

熊希齡隻得照此辦理。十天後梁啟超拿出了《東西方各國憲政之比較》,也有三萬餘字,洋洋灑灑,縱橫自如,是一篇典型的飲冰體論文。熊希齡如獲至寶,連夜乘船回國。

楊度期待著朝廷會按他設計的程序先召開國會,結果大失所望。慈禧太後毫無召開國會之意,卻召開了一個禦前會議,參加者為醇王載灃及各位軍機大臣、政務大臣、大學士,並特命直隸總督袁世凱參加。會議決定先改革官製,以廓清積弊明定責任為宗旨,待官製改定之後再議憲政事。

於是成立了一個官製編製館,設在恭王府之朗潤園,特派鎮國公載澤,大學士世續、那桐、榮慶,貝子載振,大臣奎俊、鐵良、張百熙、戴鴻慈、葛寶華、徐世昌、陸潤庠、壽耆、袁世凱為編製大臣,又派慶王奕劻,大學士瞿鴻機、孫家鼐總司核定。陣營龐大,規格很高,可謂鄭重其事。然而議起事來卻十分棘手,因為衙門的存與撤,直接關係到該衙門官員去與留的切身利益。

先議軍機處。坐在主位上的慶王奕劻及大學士瞿鴻機都是軍機大臣,大家都不便開口,冷清的場麵使得眾位大員都很尷尬。實在挨不下去了,左都禦史張百熙首先發言打破僵局,說軍機處乃雍正爺由內閣中分設,取其接近內廷,每日入值,承旨辦事較為密速,相承至今尚無流弊,自無須改變。張百熙剛一說完,載澤、世續、那桐等人都表示同意,眾人不好再說什麼了。奕劻的兒子載振於是建議,改革官製有許多事要辦,軍機處不如暫不議,先議別的。眾人也隻好同意。

再議內務府。內務府大臣世續端坐不語,眾人大眼看小眼,也不說話。大學士那桐說,內務府管的是大內事務,外官不清楚,不好議。於是內務府也不議。理藩院尚書壽耆說,內務府既然不議,太監事也不能議,因為它牽涉老佛爺和各位太妃、皇後、皇妃,臣子們豈能插嘴,此事宜由老佛爺來定。眾大員一致同意。

工部尚書陸潤庠說,內務、太監既不議,則還有一事不能議。大家問何事。陸潤庠說,八旗牽連到所有的王公貴族,事關重大,弄不好得罪元老勳舊,老佛爺也會頭痛。眾人都說是。於是八旗亦不議。

狀元出身的孫家鼐說,翰林院設於順治元年,二百多年來沿襲不改,向為儲才養望之地,更為大學士出身之所,為天下士人所仰慕,若撤了翰林院,會使士人寒心失意。翰林出身的瞿鴻機、張百熙、徐世昌、陸潤庠等立刻擁護。翰林院遂亦不議。

就這樣議了十來天,除了五不議外,什麼名堂都沒議出來。企圖有番作為的袁世凱、徐世昌很著急,擔心如此議下去會一事無成。他們尋思,必須有人提出一套較為係統的改革方案,才可能扭轉會議的散漫習氣。這天晚上,袁世凱邀請徐世昌、戴鴻慈、張百熙、葛寶華等人到自己的寓所商議。大家議出了一套初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