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由莊入佛(1 / 3)

看到民國建立後這幾年政局混亂人心不穩,張勳一直存著複辟清王朝的夢想。他設想著,若由他之手將被推翻的清王朝再扶起來,既報答了慈禧太後的恩德,又能操縱朝廷。作為一個功臣,將流芳百世;作為一個權臣,可以掌控天下。那時,他在曆史上的地位,必將超過孫中山、袁世凱。

張勳把這個複辟大業構想得十分美妙,因此他對主張君憲者素有好感。在全國都申討帝製餘孽的時候,他以前清大臣、洪憲一等公爵、安徽將軍的貴重身份公開發表談話。說無論主君憲還是主民憲,無非是一種政治主張罷了,既然是民主共和國,公民都有發表自己政治主張的權利,故籌安會等人無罪,不應該在帝製失敗後追究他們的責任。他呼籲政府取消對楊度等人的通緝。

張勳的談話在報上公布後,給楊宅老小及寄居在此的夏壽田帶來很大的安慰。就在這時,張勳又以個人名義給楊度寄來一封信,盛讚他是憲政人才,隻是時運不濟,無法施展。又請他入幕讚襄軍務,還說天津有一座空宅,可以搬到那裏去住。

處於政治失意、經濟困頓之際的楊度,對張勳此舉真有說不盡的感激。他回信給張,說接受好意,將家小遷到天津,但心緒不佳身體不好,暫不能赴徐州就任。張勳很大方,立即派人進京,將楊度一家接到天津海河邊一座很有氣派的洋樓居住,每月送三百銀圓薪金,並不要求他去徐州。楊度一家連同夏壽田便在天津住了下來。

那時的北京政府,正是亂得一塌糊塗的時候。對外麵臨著與德國絕交的大問題,對內則既忙於與南方的軍務院談判,又忙於應付國會內部的派係糾紛。黎元洪的總統府與段祺瑞的國務院也因爭權奪利而矛盾重重。在這樣一個亂糟糟的政局中,誰還會認真對待那幾個早已無權無勢又聲名狼藉的帝製餘孽?抓起他們坐班房與讓他們住在家裏,於國家有什麼不同?還有不少人心裏嘀咕:這幾個人擁戴袁世凱做皇帝固然不好,但現在這些共和製的執政者們又好在哪裏呢?這樣一來,人們對帝製禍首、帝製餘孽的厭恨之情便大大減殺了。於是,有錢的梁士詒回到他廣東三水老家,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發了大財的朱啟鈐在青島別墅裏逍遙自在,能講一口流利英語的周自齊出洋周遊列國,大家公子孫毓筠在壽州依然闊綽風光,好讀書的顧鼇、薛大可在北京四合院裏把卷吟誦,而楊度、夏壽田則在天津洋樓裏平安無事地閑度歲月。

深秋的一天上午,楊宅收到一封來自湘潭老家的信。信是楊鈞寫的,向大家報告一個沉痛的消息:湘綺老人以八十四歲高齡,在雲湖橋無疾而終。易簀前夕,老人依然深情地惦念遠在北國的學生和媳婦,希望晳子和午貽切不可因政治失意而消沉,人生的真趣是多方麵的:適逢其時,得遇其主,風雲際會,轟轟烈烈地做一番經天緯地安邦濟世的事業,固然是人生的幸運;若時運不濟,未遇明主,平生抱負不得施展,或設帳授徒,或著書立說,或躬耕田畝,或優遊林泉,盡皆人生的好選擇;天倫之間,夫妻之間,師生之間,友朋之間,自有生命的真性情之所在;朝看旭日東升,夜觀滿天星鬥,夏日泛舟荷蓮,冬月踏雪尋梅,都可悟造化之精神,沐宇宙之惠澤。天地人群之間,處處都飽含著人生的極大樂趣,願晳子、午貽好好體味。曾文正說得好,處世辦事,全仗胸襟。有一個闊大的胸襟,則無論是處順境還是處逆境,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無論為將相公卿,還是做樵夫釣徒,都能享受到人生之樂;反之,盡管榮華富貴,也必有許多解不開的結,擺不脫的愁,鬱鬱悶悶地過了此生。老人十分遺憾不能為學生補上老莊之學了,期望他們自己研讀《道德經》和《南華經》。又特為要楊鈞轉告叔姬,希望她也和哥哥、夏大一起讀讀老莊,擴大胸襟,夫妻能和好如初。

看到民國建立後這幾年政局混亂人心不穩,張勳一直存著複辟清王朝的夢想。他設想著,若由他之手將被推翻的清王朝再扶起來,既報答了慈禧太後的恩德,又能操縱朝廷。作為一個功臣,將流芳百世;作為一個權臣,可以掌控天下。那時,他在曆史上的地位,必將超過孫中山、袁世凱。

張勳把這個複辟大業構想得十分美妙,因此他對主張君憲者素有好感。在全國都申討帝製餘孽的時候,他以前清大臣、洪憲一等公爵、安徽將軍的貴重身份公開發表談話。說無論主君憲還是主民憲,無非是一種政治主張罷了,既然是民主共和國,公民都有發表自己政治主張的權利,故籌安會等人無罪,不應該在帝製失敗後追究他們的責任。他呼籲政府取消對楊度等人的通緝。

張勳的談話在報上公布後,給楊宅老小及寄居在此的夏壽田帶來很大的安慰。就在這時,張勳又以個人名義給楊度寄來一封信,盛讚他是憲政人才,隻是時運不濟,無法施展。又請他入幕讚襄軍務,還說天津有一座空宅,可以搬到那裏去住。

處於政治失意、經濟困頓之際的楊度,對張勳此舉真有說不盡的感激。他回信給張,說接受好意,將家小遷到天津,但心緒不佳身體不好,暫不能赴徐州就任。張勳很大方,立即派人進京,將楊度一家接到天津海河邊一座很有氣派的洋樓居住,每月送三百銀圓薪金,並不要求他去徐州。楊度一家連同夏壽田便在天津住了下來。

那時的北京政府,正是亂得一塌糊塗的時候。對外麵臨著與德國絕交的大問題,對內則既忙於與南方的軍務院談判,又忙於應付國會內部的派係糾紛。黎元洪的總統府與段祺瑞的國務院也因爭權奪利而矛盾重重。在這樣一個亂糟糟的政局中,誰還會認真對待那幾個早已無權無勢又聲名狼藉的帝製餘孽?抓起他們坐班房與讓他們住在家裏,於國家有什麼不同?還有不少人心裏嘀咕:這幾個人擁戴袁世凱做皇帝固然不好,但現在這些共和製的執政者們又好在哪裏呢?這樣一來,人們對帝製禍首、帝製餘孽的厭恨之情便大大減殺了。於是,有錢的梁士詒回到他廣東三水老家,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發了大財的朱啟鈐在青島別墅裏逍遙自在,能講一口流利英語的周自齊出洋周遊列國,大家公子孫毓筠在壽州依然闊綽風光,好讀書的顧鼇、薛大可在北京四合院裏把卷吟誦,而楊度、夏壽田則在天津洋樓裏平安無事地閑度歲月。

深秋的一天上午,楊宅收到一封來自湘潭老家的信。信是楊鈞寫的,向大家報告一個沉痛的消息:湘綺老人以八十四歲高齡,在雲湖橋無疾而終。易簀前夕,老人依然深情地惦念遠在北國的學生和媳婦,希望晳子和午貽切不可因政治失意而消沉,人生的真趣是多方麵的:適逢其時,得遇其主,風雲際會,轟轟烈烈地做一番經天緯地安邦濟世的事業,固然是人生的幸運;若時運不濟,未遇明主,平生抱負不得施展,或設帳授徒,或著書立說,或躬耕田畝,或優遊林泉,盡皆人生的好選擇;天倫之間,夫妻之間,師生之間,友朋之間,自有生命的真性情之所在;朝看旭日東升,夜觀滿天星鬥,夏日泛舟荷蓮,冬月踏雪尋梅,都可悟造化之精神,沐宇宙之惠澤。天地人群之間,處處都飽含著人生的極大樂趣,願晳子、午貽好好體味。曾文正說得好,處世辦事,全仗胸襟。有一個闊大的胸襟,則無論是處順境還是處逆境,無論是得意還是失意,無論為將相公卿,還是做樵夫釣徒,都能享受到人生之樂;反之,盡管榮華富貴,也必有許多解不開的結,擺不脫的愁,鬱鬱悶悶地過了此生。老人十分遺憾不能為學生補上老莊之學了,期望他們自己研讀《道德經》和《南華經》。又特為要楊鈞轉告叔姬,希望她也和哥哥、夏大一起讀讀老莊,擴大胸襟,夫妻能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