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由莊入佛(2 / 3)

讀完這封長信後,悲痛彌漫了整個楊宅。當天下午,楊家正廳為他們的姻丈恩師搭起了靈堂。李氏老太太、黃氏夫人、亦竹、靜竹都在靈堂裏向老人牌位鞠躬默哀。叔姬換上重孝,為公公的突然去世哭泣不止。楊度、夏壽田穿上素服,在燈燭香煙之中對著靈牌跪拜叩首,祈禱老人在天之靈平靜安妥。然後通宵坐在草墊上,為恩師守靈。

楊度悲傷地望著尺餘高的暗紅靈牌,二十多年來走過的道路,一幕一幕夢幻似的展現在他的眼前:

東洲書院明杏齋,湘綺師對初來投奔的學生講敘王門的三種學問——功名之學、詩文之學、帝王之學;衡州城裏馬王廟,湘綺師帶著弟子接過胡三爹托付的《大周秘史》;又是明杏齋書房裏,一個蚊香熏得嗆人的夏夜,湘綺師回憶祺祥政變時期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還是明杏齋,那個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通宵,湘綺師演說愛新覺羅家族的興衰史;進京前夕,湘綺樓上,先生為榮任四品京堂的學生書寫給袁、張的昔日詩篇;中南海裏,湘綺師夢見宋襄公的調侃;離京那天在四如春餐館裏,湘綺師有意將新華門念成新莽門;前門車站,列車啟動,先生在聲聲叮囑:早日奉母南歸,我在湘綺樓為你補上老莊之學……

由傳授帝王之學到補上老莊之學,由力薦進京做官到敦促奉母南歸,楊度就這樣跟隨著恩師走過了二十多年。今夜海河畔洋樓靈堂裏,他對這二十多年來的曆程深沉地反思著。

重子所傳達的恩師臨終前的這番話太有啟發了。人生的真趣是多方麵的,獲得這種真趣,關鍵在於胸襟。這的確是仁者之言,智者之言。但楊度擺脫不了事業對他的困擾。護國戰爭期間,袁世凱去世之時,他仍然堅持君憲可以救中國的政治信仰,不是君憲負袁氏,而是袁氏負君憲。現在,當他將追隨先生二十餘年曆程的起點和終點對照著思考時,不禁又有點茫然了。二十多年前,先生滿懷期望把自己引入帝王之學中,又為自己躋身政壇最高層創造條件。二十多年後,先生戲弄當今的帝王,輕輕地拋棄了畢生探求的絕學,又叮囑傳人遠離京師,回歸江湖。這究竟是什麼緣故?是帝王之學未遇必備的天時人和,還是帝王之學本身已不合時宜,為之奮鬥一輩子的先生心裏早已明白,隻是不願自我否定罷了?

楊度在迷惘困惑中提起筆來,為恩師撰寫了一副挽聯:

曠古聖人才,能以逍遙通世法;

平生帝王學,隻今顛沛愧師承。

他決定從明天起,遵師囑,與午貽、叔姬一起就在靈堂裏開始對老莊之學的研習。

幾天後,從上海傳來噩耗:中華民國的締造者百戰功高的黃興,突然間胃大出血,溘然病逝滬上。楊度大為驚駭。黃興才四十二歲,素日強壯,怎麼會在這時離開他患難中的戰友和真誠熱愛的祖國?盡管寧贛之役後,黃興與楊度徹底分道揚鑣,但楊度對這位多年好友的品格和才幹始終是尊崇景仰的。他並不以自己戴罪之身和為革命黨人所恨為嫌,向上海黃克強喪事籌辦處拍去了發自內心深處的惋惜:

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馳,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從古困英雄。

唁電剛拍出,卻忽然又響晴天霹靂:蔡鍔在日本福岡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因喉病不治身殞。消息從東洋傳來,震動了神州大地。

蔡鍔眼下是四萬萬中國人民心目中最為偉大的英雄。正是憑借他的彌天大勇,西南邊隅首舉義旗,粉碎了袁世凱的帝製複辟夢,捍衛了神聖的民主共和國體,也捍衛了四萬萬中國人的人格尊嚴,人們敬慕他,愛戴他。他才隻有三十四歲,英姿颯爽,風華正茂,中國的前途將要寄托在他的身上,他不應該離去呀!一時間,從京城到邊徼,從都市到鄉村,從立朝的政府高官到在野的革命黨人,從士紳商賈到愚氓野民,舉國為蔡鍔英年早逝而悲慟,為中華民族失去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而灑淚。

楊度的心情極為複雜。蔡鍔是他最為賞識的有為青年,他一心希望這位同鄉做君憲製的護甲天神,卻不料正是此人壞了君憲大事,起兵造反之時,還要把老友列為十三太保之首。這些,楊度都可以諒解:政見不同嘛!令他不能寬容的是,蔡鍔反對帝製,可以公開表示,為什麼要用一連串的假象來欺蒙耍弄一個多年好友、一個滿腔誠意的薦舉者呢?現在,固然共和是保住了,而國家並未走上坦途,人民並未得沾實惠。鬆坡呀鬆坡,百年之後我還會與你在九泉下作一番推心置腹的論辯。他也為蔡鍔寫了一副挽聯:

魂魄異鄉歸,如今豪傑為神,萬裏山川皆雨泣;

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有小報登載,在北京的公祭大會上,小鳳仙素衣白花,哭倒在蔡鍔的遺像前,給她心上的蔡將軍送了一副挽聯:

萬裏南天鵬翼,直上扶搖,那堪憂患餘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胭脂,自慚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小鳳仙特殊的身份,以及她與蔡鍔配合默契,共同設下的那一環扣一環的迷袁圈套,給戎馬英雄增添了許多豔麗的傳奇色彩。這副挽聯被廣為傳誦,在悼念蔡將軍的成千上萬副挽聯中獨領風騷,甚至連孫中山、梁啟超的挽聯都不能蓋過它。楊度自知作為與蔡鍔對立的帝製禍首,他的挽聯是決不能公諸於世的。他吟罷歎息無寫處,隻能記在自己的心裏。

二 臨終前,靜竹勸楊度讀讀佛經

楊度天天與夏壽田研習老莊學說。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他們早在求學時代就讀過多遍,而今在曆盡世事功業受挫的時候再來讀這兩部空前絕後的巨著,更有許許多多的感慨。尤其是三十三篇《南華經》,意義深邃奇崛,行文汪洋恣肆,讀來不僅能使胸襟開闊,並能時時感到一種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