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間,徐州的張勳幕府常有信來,與楊度商討君憲問題,並請他撰寫有關君憲的文章。楊度認為張勳既有實力又主君憲,或許今後可以成為刷新中國政治的領袖人物,本已平靜下來的心潮又開始躁動了。他給張勳幕府去過不少信,談憲政,談對國事的看法,有時也叫籌安會時的好友方表去徐州代他參加一些會議。
早在袁世凱死後不久,張勳就利用各種條件和機會,在徐州召開了有十三個省軍政頭領參加的結盟會議,張被推為盟主。這個徐州聯盟儼然成了中央政府與西南軍務院之外的第三個政治勢力。張勳的辮子形象早就引起了康有為的興趣。康有為這幾年在上海主編《不忍》雜誌,繼續鼓吹他的保皇理論,又自任孔教會會長。康夢寐以求溥儀複位,這時便把期望寄托在辮帥身上。康與張一拍即合。張稱康為文聖,康稱張為武聖,相約以複辟清王朝為他們共同的聖人之業。經過長時期的醞釀準備,一個好機會終於讓他們等來了。
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在國會的支持下,黎終於免去了段的國務總理之職。段不買賬,通電各方,宣稱免職令未經他副署,不能生效,由此引起的一切後果概不能由他負責。
幾天後,安徽督軍倪嗣衝首先通電宣告脫離中央。緊接著奉督張作霖、魯督張懷芝、閩督李厚基、豫督趙倜、浙督楊善德、陝督陳樹藩、直督曹錕相繼宣布獨立。張勳趁此機會以十三省聯合會的名義電請黎元洪退職。
黎元洪陷於困境,請徐世昌進京調和。徐提出得先解散國會,否則不可著手。黎又請梁啟超幫忙,梁以“退處海濱,與世暫絕”答複。眾議院議長湯化龍辭職,許多議員不出席會議,國會已成癱瘓。新任命的國務總理李經羲因此也不敢就任。黎元洪一籌莫展。這時,張勳托人傳話給黎,說隻要請他進京,一切問題都可解決。黎遂邀張進京。
張勳的目的不在調停而在複辟。在勒令黎解散國會後,張帶領五千辮子軍開進北京。過幾天,文聖康有為帶著一大遝早已為溥儀代擬的古文詔旨進了京師,住在張勳的私宅裏。
張勳進了北京後電邀楊度進京。楊度風聞康有為是這次行動的主謀者之一。康是一心要為愛新覺羅家族效忠的死硬派,與楊度的君憲主張並不完全一致。楊度和夏壽田商量後,決定暫不進京,在天津靜觀北京政局的變化。
康有為進京的第三天,北京城裏一夜之間忽然掛滿了龍旗。老百姓們都驚疑不安:已經五六年不見的大清國旗怎麼又掛出來了,莫非皇上又要坐龍庭了?
正是這樣。七月一日淩晨,在張勳、康有為等一班文臣武將的簇擁下,十二歲的溥儀再次登基做皇帝,宣布正式複辟。同時,一道道的複辟詔令接連頒布:改國體為君憲製,改國號為大清帝國。廢止西曆,奉夏曆為正朔,改民國六年七月一日為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廢除新刑律,恢複宣統元年頒布的舊刑律。
新內閣也公布了。張勳為政務總長兼議政大臣,洪憲帝製骨幹張鎮芳為度支大臣,雷震春為陸軍大臣。接著便是委派各省巡撫、提督,授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授瞿鴻叱、升允為大學士,封張勳為忠勇親王,封黎元洪、馮國璋、陸榮廷為一等公。所有大清王朝一切禮儀概予恢複。
黎元洪原以為張勳是幫他調和政局的,卻不料辮帥來這麼一手,他寫了一道起用段祺瑞為國務總理的命令,並責成段舉兵討逆,派秘書火速送到天津段的手裏。在總統府裏召開了一個應急會議後,黎化裝躲進了日本公使館。段祺瑞偕同梁啟超連夜來到天津南郊馬廠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成立討逆軍總司令部,段自任總司令,梁等任總部參讚。
北京的這場變局不僅得不到楊度的支持,反倒使這個研究憲政十餘年、一再聲稱忠於君憲信仰的曠代逸才猛然間清醒過來。張勳玩弄的這場君憲把戲,無非是借一個皇帝的名號來為自己取得宰割天下的合法權利。他以遍地皆是的大大小小的官職滿足那些利祿之徒的欲望。至於廢止公曆,一切采用舊儀,起用一大批行屍走肉般的舊人,則完全暴露了張勳等人逆時代潮流而動的愚昧無知。這哪裏是在行君憲,這簡直是一場醜劇鬧劇,是一次曆史的大倒退,是野心家們掛羊頭賣狗肉的大暴露。失敗是毫無疑問的。
前清的君憲由於滿人的極端狹隘自私而付諸流水,洪憲的君憲由於袁世凱的用人錯誤而毀於一旦,這是第三次了。君憲製在英國、德國、荷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日本更贏得了無比的輝煌,但在中國卻是三次失敗的記錄。
回憶三次失敗的曆史,楊度對中國的君憲徹底失望了。因為張勳這段時期來與自己的特殊交往,他擔心隨著政變的失敗,人們又會將矛頭指向他,懷疑他在背後策劃,應該在他們鬧得最凶的時候公開表示自己的態度。
楊度給黎元洪、李經羲、馮國璋、陸榮廷及各省督軍、省長以及張勳、康有為發了一個電報,指出由共和改君憲,其勢本等同逆流,必宜以革新之形式進化之精神,才能得到中外之同情國人之共仰,使舉世皆知此改變為求一國之治安,不為一姓之尊榮。而這次事變,完全與革新進化背道而馳,本人決不能讚同。最後,他以極為沉痛的心情向世人宣布:
所可痛者,神聖之君主立憲,經此次之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發入山,不願再聞世事。
他又將這份電報發給最近在廣東成立的護法軍政府首腦孫中山、岑春煊、唐紹儀、章士釗等人,向革命黨人表示自己與陳腐勢力徹底決裂的心跡。
正如楊度所預料的,張勳和他的辮子軍根本不是段祺瑞和討逆軍的對手。雙方隻打了兩次仗,前者便徹底敗給了後者。溥儀傀儡小王朝僅隻在中國曆史上生存了十二天。七月十二日,北京城的龍旗重新讓位給五色旗。
共和雖然再次戰勝了帝製,但中國的政壇一點兒也沒有平穩。圍繞著黎元洪的總統、段祺瑞的總理、程璧光的海軍總長、伍廷芳的外交總長等一係列人事問題,政壇上又展開了慣常的爭鬥傾軋。中國的政局,令中國四萬萬百姓頭痛,也令世界文明國家的人民不可理解。楊度由極度的傷心終於到了完全的絕望,而這時靜竹的病情又日趨惡化,更令他寢食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