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有人把“宏病毒”寄給他,希望他能有所作為。這“宏病毒”當時席卷全國,專門危害“Word”的使用者,所以很快成為一個大事件。這一年剩下的兩個月裏,王江民緊鑼密鼓,晝夜苦幹。1997年1月13日他走出房間,宣布大功告成,然後把他的“KV300”送到北京市公安局去。
不用說,他阻止了“宏”。現在他再也不是那個穿著逛裏逛蕩的西服、千方百計想要吸引別人注意的外省人了,他成了中關村的英雄。記者們都來訪問他,把一連串耀眼的頭銜給他戴上——“中國殺毒軟件第一人”、“頭號反病毒專家”、“殺毒行業領軍人物”。那時候至少有13家公司涉足反病毒軟件的生意,全都望塵莫及。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失時機地往別人臉上貼金。“這主要歸功於公安部門加強了對計算機病毒的監察力度,”他對前來吹捧他的記者說,“歸功於公安部批準了國內外殺毒產品上市,歸功於所有反病毒產品廠商和全民反毒意識的提高。”他越是吹捧別人,別人也就越是當他英雄。有些曾經受到病毒侵害的人們現在聯合起來,通過互聯網高聲唱到:“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我們的大救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終為王江民奠定“殺毒領袖”地位的事件,不是抗擊“宏”的入侵,而是這位“反毒英雄”居然成為一次“病毒爆發”的始作俑者。根據作家李建軍的敘述,這是1997年春天發生的一個轟動整個國家的故事。
事情肇始於王江民的競爭對手沆瀣一氣,高效運轉,打算除掉這個妨礙他們的人。此輩人數不多,但卻個個內行,擁有可怕的能量,從不隱瞞自己就是病毒的製造者。1997年4月的最後一周,他們在互聯網上開辟一個“毒島論壇”,放馬過來,嚴厲指出“KV300”的弊端,打開密碼,把一套專事盜版的工具公開出來,還為它起了爭鋒相對的名字——“MK300V1”。盜版“KV”首先出現在中關村的市場上,有如病毒到處蔓延,直達南方的深圳、北方的哈爾濱和西南的成都,個個帶著“加密點”,就像正版一樣。有一段時間顧客盈門,全都拿著假貨來索賠,比購買真貨的人還要多。
不用說,王江民現在麵臨一場戰爭。此人對付病毒遊刃有餘,對於盜版卻不知如何是好。政府執法部門行動遲緩,根本不能與盜版商的狡詐相抗衡。萬般無奈之中,王江民決定鋌而走險。這以後的他,就像好萊塢電影裏那些以毒攻毒、除暴安良的孤膽英雄。當然他製造的病毒不叫病毒,而叫“主動邏輯鎖”。他把它埋藏在“KV300L++網上升級版”中,專門攻擊那些以盜版工具“MK300V4”開發出來的假貨,而且手段極為凶殘,一旦確認有人使用假冒“KV300”,當即發作,令整台機器“鎖死”。
幾星期後,他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然而他的不擇手段引起輿論大嘩。爭論的焦點是,個人和企業有沒有資格打擊盜版?中關村有史以來,還從來沒有哪個事件能夠引起如此普遍的激動。兩軍陣線分明,王江民再次成為焦點人物。批評者看來占了上風,他們認為打擊盜版是政府執法者的事。王江民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道:“我的目的是打擊盜版,教育不法經銷商,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討論的結論是隻有職能部門能打擊盜版,否定了個人和企業打擊盜版的行為,但國家職能部門打擊盜版的力度怎麼樣?”
他的抱怨很快就被證明不是無病呻吟。公安機關追究盜版商的違法行為顯得很無能,但是追究王江民卻十分有效,而且公正。他們認定王的行為“屬於故意輸入有害數據危害計算機信息係統安全”。不過,這是為了打擊“盜版工具MK300V4的違法活動”,情有可原,所以決定不追司法責任,隻“罰款3000元”了事。
這個故事被人叫做“L++事件”。它導致王江民名聲更振,還確保“KV”殺毒軟件在以後幾年裏進入銷售高潮。王江民用非法手段奠定了自己的合法地位,他在保護自己利益的同時,無意識地推動中關村甚至整個國家的軟件技術向前發展,這是利益驅動技術前進的一個例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