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聞名的陶器古國,瓷器則更是我們祖先的一項偉大發明,被視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其精湛的製作技藝、悠久的發展曆史和獨有的民族特色以及清幽淡雅、姹紫嫣紅的彩釉和彩繪,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它們既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在陶瓷工藝中,陶土、瓷土的選取與精製、陶瓷的焙燒技藝、各種釉料的選配、釉質燒製的火候與氣氛的掌握以及瑰麗色彩的成色機理等一係列問題都與化學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代陶瓷工藝是早期化學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藏了豐富的原始化學知識,可以說是古代人類探討化學的先聲。
大約在距今一萬年前,中華民族的各個文化發源地先後過渡到新石器時代。這時的經濟生活已不僅是采集和漁獵,而且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人們開始過起較安穩的定居生活。生產的發展與生活的提高都需要更多更好的工具和器皿,如烹飪器、提水器、糧食貯存器以及像紡錘、紡輪之類用石料不便磨製的工具。陶器的發明正適應了社會生活發展的需求,它的出現也正是新石器時代開始的重要標誌之一。陶器是怎樣發明的?有各種各樣的推測,有人設想:可能是人類先發現了粘土的可塑性,把它捏製成型,做成可愛的動物或崇拜的神靈偶像,一經曬幹或偶爾落入篝火中,發現它變硬,不再怕水,於是進一步聯想到捏製適用的器皿。又有人認為:最古的生活器皿有用枝條編製的,古代的人為了使其耐火和致密無縫,往往在器內外抹上一層粘土,在使用中,這些器皿一旦被火燒著,木質部分被炭化了,但卻發現粘土部分不僅保存了下來,而且變硬,仍可使用,從而得到了製陶的啟示。當然,各地區的陶器,其產生的過程也不會完全遵從相同的模式。但無論如何,取得完整的製陶經驗,在古代需要經過漫長的歲月。
三彩陶器始作於唐高宗朝,而開元年間是它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產量大,塑工技藝高超,色彩絢麗,造型多樣。當時盛行的三彩陶器主要是作為隨葬的明器,凡是死者在世時生活中有過接觸的,如建築物、家具、牲畜和人物等無不具備。建築物既有亭台樓閣,又有花園中堆砌的假山、水榭;家具則有箱、櫃;牲畜有馬、驢、駱駝、豬、羊、牛、狗;家禽有雞、鴨;人俑有貴婦人、侍奴、文官、武士、胡人、天王等等,可謂包羅萬象。所以“唐三彩”既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珍品,釉陶工藝的傑作,而且也是研究唐代社會曆史的重要資料。
早期的硬陶出土於江西、湖南和福建一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相當於中原夏代時期,例如在江西清江縣築衛城遺址中層裏發掘出的印紋硬陶據C—14的測定,距今大約4000年左右。
這種陶器的原料仍是細粘土,但色澤黑灰或烏黑。有的坯體中含有細石英砂,則稱為“夾砂灰陶”。那些石英砂很可能是人們有意摻加進去的,因為這樣做可以使陶坯在曬幹和焙燒過程中不易開裂。
白陶的出現較黑陶稍晚,最早的距今4000多年,即龍山文化時期,但大量地製作大約已是殷商時期了。其出現的地點也不普遍,這顯然與白土資源有關。由於白土的可塑性好,所以白陶質地堅硬、壁薄。其器壁常以精美的凹凸圖案印紋來裝飾,很像是利用了經過雕刻的模子來製作陶坯,然後再燒製而成的,較紅陶的彩繪更精致典雅。
從藝術效果上看,紫砂茶具造型別致多姿,多有浮雕裝飾,而且往往將中國傳統的繪畫、詩詞、書法、篆刻諸般藝術結合於其一身,因此更具獨特的韻味。由於紫砂陶泥細膩,可塑性極好,因此除大量製作茶具和花盆外,還常用來製作文房雅玩和擺設。更有用紫砂泥燒製的動物,如螃蟹、伏牛、野獸、天神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往往成為工藝珍品而受到中外陶瓷鑒賞家和收藏家的鍾愛。
我國最原始的陶器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初期。在江西萬年縣大源仙人洞發現過一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洞穴,從中掘出了數十塊陶片,質地粗糙,厚薄不均,凹凸不平,混雜著石英砂粒,鬆脆易碎,胎色以紅褐為主,也有局部呈紅、灰、黑三色相間雜的,這是火候不勻的體現。這些都說明它們是簡單地用手工捏成、以篝火燒製的。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也出土過類似的原始陶器。
釉陶發展到漢代,出現了鉛釉陶。但與石灰釉不屬於同一發展體係,它的發明有兩種可能的途徑。一種是在中國早期玻璃製作的基礎上琢磨出來的,因為中國傳統玻璃就是以PbO為助熔劑燒成的,鉛釉成分與它相近,而這種玻璃正出世於戰國末或秦漢之際;另一種可能是在漢初興起的煉丹術活動中得到了直接的啟示,因為中國煉丹術初期的反應器是塗布黃丹(PbO)的土釜,它在長時間焙燒下表麵就會生成一層鉛釉。但這還都是推測。這種鉛釉陶大約出現於漢宣帝時期的陝西關中地區,到東漢時期才有普遍的發展。
原始釉陶的胎骨原料與硬陶是相近的,所以燒成溫度也差不多,但在器表出現了一層有意加工製作的玻璃釉層。它的發明,可能是人們在陶坯焙燒以前用石灰石、方解石的細粉塗布在表麵,希冀美觀;更可能是在燒窯過程中,草木灰(富含CaO、K
O)偶然粘附在坯體上,卻沒想到堿性的CaO、K
O與胎體的粘土在窯內高溫下竟會生成熔化點較低的透明玻璃物質,於是就成了石灰釉,釉中約含15—20%的CaO。此種陶器稱為原始釉陶。由於這種釉的燒成溫度比後世的鉛釉相對較高,所以石灰釉又稱作高溫釉。因為粘土中含有氧化鐵,如果這種陶器是在還原性氣氛中燒成的,那麼陶釉就會呈現青黃色,一般就稱為青釉,這種製品就稱作青釉器;如果在氧化性氣氛中燒成,則釉呈灰黃色或褐色。例如在鄭州二裏岡的殷代遺址中就出土過施釉的豆青色布紋陶尊。釉陶較之印紋硬陶又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它不僅表麵光滑美觀,而且不透水,容易清洗,適於製作貯水器、釀酒器和水管、版瓦等建築器材。
個別黑陶出現於距今6000年前,但大量出現於4000到5000年前,即新石器時代的後期。有的黑陶製作工藝相當精巧,端正秀雅,體型對稱性極好,質地非常均勻,壁極薄而堅硬,所以又被譽為“蛋殼陶”、“薄殼黑陶”。1930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就發掘出了這種黑陶,內壁有明顯的圈紋,表明當時已采用了旋轉盤式的陶車(圖1-2)。所以黑陶被視為龍山文化的代表作,於是龍山文化又被稱作“黑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