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瑰麗的“唐三彩”
這種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質陶器要細膩、堅硬。據化學分析,其中SiO
和Al
的成分明顯地較紅陶為高,CaO、MgO成分則相對較少。因此燒成溫度要1200℃左右。正由於這類陶器燒結程度往往很高,所以質硬不裂。這種陶器的表麵常被拍印上類似幾何圖形的紋飾,所以又稱為“印紋硬陶”。因為所用原料粘土中含鐵量不同,它的胎質表裏會呈紫褐、紅褐、灰褐和黃褐等不同的顏色。少數印紋硬陶的器表在窯內高溫下甚至曾一度熔化而呈現出玻璃光澤,好像施上了一層釉質。
“唐三彩”使用的是低溫鉛釉,釉料的基本原料是白粘土和黃丹、煉鉛熔渣,再混入適量的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粉作釉料的著色劑。綠色的著色劑是孔雀石、藍銅礦等;黃釉和褐色釉的著色劑是赤鐵礦;藍色釉的著色劑是一種含鈷的軟錳礦;黑釉的著色劑是鐵錳礦;白色釉則是用無色透明釉覆蓋在化妝白土上所造成的效果。通過調節著色劑加入的多少以及多種著色劑的複合作用,還可以造成濃淡不同、色調更加絢麗的效果。其燒製是采用二次燒成工藝,即先燒好素胎,再施鉛釉。在窯裏焙燒時,各種金屬氧化物溶於鉛釉中,並向四外擴散和流動,於是又發生色釉間的互相交織浸潤,形成了斑駁燦爛的多彩色釉。
北宋人李誡奉勅撰寫了一部《營造法式》(公元1091年),記載了當時製作綠色琉璃的配方,是以黃丹三斤、洛河石末一斤(是一種石英石,北京門頭溝的洛河石含96.8%的SiO
)及銅末三兩,用水調勻,作為釉料。這是現存最早的琉璃釉配方。表明那時的琉璃製作工藝與漢代綠釉陶工藝是一脈相承的。宋代遺留至今最重要的琉璃建築為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所建的開封“鐵塔”,實際上是用鐵黑色的琉璃磚和琉璃瓦砌成的,其黑釉可能是以鐵錳礦粉為呈色劑,在還原性氣氛中燒成。
這種陶器呈白色,原料是白色粘土,主要成分是矽酸鋁,含Al
量格外高,可達30%,所以在900℃燒成時,燒結程度較紅陶、黑陶要低,所以出土的白陶完整的極少。這種粘土中Fe
的含量明顯地低於其他粘土,因此在焙燒過程中既不會使陶體變紅,也不會使陶體變黑,而總是保持潔白。
C建築琉璃的出現
灰陶內外通體呈黑灰色,這是由於陶坯中的鐵質在還原氣氛中生成了黑色Fe
所造成的。所以陶瓷史家們估計,在灰陶的加工過程中,大概在窯內焙燒完成時為了加快冷卻,便封閉窯頂和窯門,並從窯頂徐徐噴水,水與紅炭作用可生成水煤氣,於是使窯內成為強還原性氣氛,而導致了Fe
的生成。於此同時,在灰陶表麵往往還被蒙上一層因煙薰而成的炭層,以至烏黑放亮,這種陶則叫“黑陶”。
自從瓷器問世以後,那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小件陶器,如盆、碗、鍋、罐,自然就不受人們重視了。可是從宋代以後,當時常州宜興(即今江蘇宜興)地方生產出了一種無釉細陶製品,棕褐色的“紫砂器”,有如陶瓷業中的異軍突起,得到各界人士,尤其是文人墨客的青睞,從此迅速發展起來。
宜興紫砂器之所以具有這些獨特的性能,除工匠的聰明才智、精湛技藝、技術修養外,從物質上說,則要歸功於當地所特產的一種得天獨厚的紫砂泥作為原料。紫砂泥有紫泥、紅泥和綠泥三種,其中紫泥的藏量較豐富,是一種天然的五色陶土,深藏在岩石層下,夾雜於甲泥(硬角質泥層)之中,所以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稱。開采出來的紫砂泥堆放露天後,經風化就會漸漸變得鬆散,用水調拌後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屬於高嶺土—石英—雲母類型,其特點是質地細膩,含鐵量特高(鐵氧化物總量占8—10%),這是它燒成後呈棕褐色的原因。其成分中含SiO
達60—70%,Al
一般在20—25%,因此紫砂器的燒成溫度也很高,一般在1100—1200℃之間,而且必須采用氧化氣氛。燒成後的成品吸水率小於2%,說明它的氣孔率介於一般陶器與瓷器之間。
紫砂陶器的聞名和久享盛譽首先是由於這種陶具有獨特的性能,非常適用於製作茶具。飲茶原是我國人民相沿很久的傳統嗜好,唐代以後,飲茶品茗之風大盛,那時著名詩人陸羽寫了一本《茶經》,對茶葉的品種、烹茶技巧、香茗的品嚐及選用茶具都做了詳細的講解和渲染,可以說,從此形成了中國的茶文化,即有意識地把品茶作為一種能夠顯示高雅、素養,寄托感情,表現自我的藝術活動來刻意追求、創造和欣賞。當時的文人與士大夫們希望茶具能與名茶的三絕——色、香、味相配合、相適應。而宜興紫砂陶茶具,真是應運而生。用它來沏茶,茶葉更芳香、純正。明人文震亨在其《長物誌》中說:“茶壺以〔紫〕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也有人說,隻有這種茶具“能發真茶之色香味”。更因為紫砂陶具有多孔性,器壁能吸收茶汁,一旦用久,茶汁在內壁上積成“茶鏽”,於是即使把沸水注入這種空壺,這種茶鏽仍會使水發出茶葉的幽香。加之紫砂陶有耐驟熱、驟冷的應變性及相當低的熱傳導性,所以在嚴冬季節沸水注入這種壺也無開裂之虞,而手提把握也不燙,保溫性又好,因此使它成為製作茶具的理想材料。
低溫鉛釉的使用和以金屬氧化物為呈色劑的發明促成了“唐三彩”的誕生。這種工藝品在我國製陶史上風靡一時,而且至今盛名不衰,不斷推陳出新,可謂中國釉陶作品發展的高峰。它是一種施加多種彩釉的陶製品。以白色粘土為胎,這種原料雖然與瓷土接近,但焙燒溫度較低,僅約800℃,所以不是瓷器。其釉彩有深黃、芥黃、深綠、青綠、翠綠、褐、赭、藍、黑、白等等多種顏色,但以白、綠、黃為基色。而同一器物上至少有三種顏色,所以人們習慣上稱它為“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