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陶的原料是粘土礦物,它的主要成分是長石和石英,還有少量的雲母和赭土。當人們把粘土坯放入烈火中焙燒,達到一定溫度時,泥坯中的這些成分就會起化學反應,生成少量的玻璃相,這些玻璃再把其他組分粘結起來,於是形成一個燒結的整體,一種新的物質。燒結所需的溫度與粘土的成分有關,對同一類粘土,焙燒溫度越高,當然燒結程度也越大,也更加堅硬。所以原始陶器是人類利用火,通過化學過程改造自然,製造出的第一種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質,堪稱人類史上的一項偉大創舉(圖1-1及圖1-2)。
我國傳統鉛釉技術在三國、兩晉時期可能由於連年戰亂,工匠流離失所,似乎一時失傳。直到北魏時期才又逐漸恢複,並盛行起建築裝飾釉陶。而且從這時起,人們開始以“琉璃”一名專指著色釉陶器(在此以前,“琉璃”則泛指玻璃及有胎骨的著色釉陶器)。到了唐代,彩色琉璃便廣泛用於宮殿、廟宇建築。有關描述頗多,例如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越王樓歌》說:“故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meng蒙,屋脊〕照城郭。”崔融的《嵩高山啟母廟碑銘》有“同施玳瑁之椽,遍覆琉璃之瓦,赤玉為階道,黃金作門”的話。
但在漢墓中發現的鉛釉陶則純係隨葬的明器,所見作品除了鼎、盒、壺及倉、灶、井的模型外,還有水碓〔dui對,舂米用具〕、陶磨以及家畜圈舍、樓閣、碉樓等大型建築模型。
A殷商時期的原始釉陶
B鉛釉陶的發明
在我國陶器的演進過程中,陸續出現了如下各類型的陶器。
在大約距今6000多年前,原始陶器進步成為紅陶,因為這種陶器的基色是灰紅色或紅褐色的。它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彩圖1)。如果把它們與原始陶器對比,可以看出有以下一些進步與特點。其一,質地較細,說明選料時對粘土經過了淘洗和澄濾;其二,厚薄均勻,器皿造型端正,對稱性好,說明在製坯時大概已琢磨出泥條盤塑法和泥條圈塑法;其三,這種陶器上常常有彩繪裝飾,那些圖案是當時人們生活中某些方麵的寫照,是研究原始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依據,因此也很有曆史價值。這種有彩繪的紅陶又稱為“彩陶”(圖1-3)。其塗料經過科學檢測,紅褐色條紋是用赭石粉,即天然赤鐵礦粉著色的;黑褐色是用鐵錳礦石粉著色的;白色條紋是用白土(主要成分是矽酸鋁)著色的,這是我國先民使用礦物顏料的開端;其四,器物質地均勻,硬度較大,表明焙燒火力均勻,溫度達到了900℃以上,所以我國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期已經有了燒製陶器的窯了。
在西安半坡遺址已發現了屬於仰韶文化的窯場。當時的陶窯大體可分為橫穴窯和豎穴窯兩種(圖1-4),而以橫穴窯較為普遍。橫穴窯的火腔位於窯室的前方,是一個略呈穹形的筒狀通道,後部有三條大火道傾斜而上,火焰由此通過火眼達到窯室。窯室平麵呈圓形,直徑約一米。火眼均勻分布於窯室的四周。豎窯的窯室則位於火膛之上,火膛為口小底大的袋狀坑,亦以數股火道通於窯室。當時燒窯的燃料是木柴。這兩種窯相比,豎窯較為進步,因窯室內火力均勻。陶窯當然也是經過長時間的改進才逐步完善的。
鉛釉是以黃丹或鉛粉〔PbCO
〕為助熔劑,與石英粉或白粘土混合後製成陶衣漿,在大約800℃的窯溫下即可燒成。相對於石灰釉,它被稱作“低溫釉”,一直是我國別具特色的傳統低溫釉。在初創時期,陶工便往這種釉料中有意地摻加了著色劑,當時利用的著色元素還隻有銅和鐵,即往陶衣漿中添加少許孔雀石粉或赭土。當釉陶在氧化焰中燒成時,Cu
便使釉呈深綠色,Fe
便使釉呈黃褐或棕紅色。其中的銅綠釉,是我國陶瓷史上開放出的一朵瑰麗的花朵。它不僅有翡翠般的美麗,而且釉層清澈,平整光滑,光彩照人,是我國人工有意識地製作顏色釉的先聲。
紫砂陶器的燒造大約興起於北宋年間,當時的製品主要是壺罐,多數胎質還較粗糙,製作也不精細,隻是用來烹茶煮水。但已出現一些精品,並引起一些文人的賞識,據說當年蘇東坡擇居宜興蜀山,特別喜歡用一種提梁壺飲茶,重感情的陶工為了紀念他,就將這種提梁壺命名作“東坡壺”,很可能就是紫砂器。而北宋初年梅堯臣有“小石嶺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流春華”和“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玉瑕”的詩句,所言“紫泥新品”和“砂罌”就更可能是宜興紫砂器了。宜興紫砂器的名聲大振則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公元1509—1565年)的陶工供春(因他原姓龔,所以也叫龔春)是把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境界的傑出民間藝人。他本是宜興吳氏頤山的家僮,吳生曾讀書於金沙寺中,寺內有某位僧人精於製陶,於是供春得以從和尚學藝。經過刻苦鑽研,精心構思,他終於成為紫砂器高手、一代名家,人們描繪其作品,“栗色闇闇,如古金鐵,敦龐周正”,造型極美。至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已是紫砂器百品兢新、名匠輩出的局麵,有董翰、趙良、元暢、時朋四大家,使這類作品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工藝體係,進入了完全成熟的發展時期。清代紫砂器工藝繼續發展,例如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出現的,製壺名手楊彭年與金石書法家陳曼生合作的“曼生壺”,造型與裝飾工藝別開生麵,傳為“字依壺傳,壺隨字貴”的佳話。
圖1-2利用陶車製陶器(采自中國曆史博物館編《簡明中國曆史圖冊》)
圖1-3各種彩陶(采自馮先銘等:《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圖1-1泥條盤塑法製陶器(采自中國曆史博物館編《簡明中國曆史圖冊》)
圖1-4原始陶窯(采自馮先銘等:《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