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的古瓷及其化學成就(1 / 3)

低溫黃釉的呈色劑主要是礬紅,故稱“鐵黃”,釉中的Fe

含量大約在4%左右,在強氧化氣氛中燒成,燒成溫度在800—900℃。但直到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燒成的低溫黃釉,其色調才呈現真正的純黃,達到了曆史上低溫黃釉的最高水平。其中一些是屬於牙硝釉的。及至康熙以後,又出現了以Sb

做呈色劑的銻黃釉,不過這個品種是從國外傳入的。

高溫紅釉初時大概是以孔雀石〔CuCO

〕或膽礬(CuSO

O)為呈色劑,當瓷品在窯內強還原氣氛中燒成時,因釉中產生出單質膠態銅而呈現出紅色。宋代鈞窯瓷是紅銅釉器的先聲。但鈞瓷外觀並非呈全紅色,其背底的釉色卻是濃淡不同、具有熒光一般的藍色,所以從通體看,這類紅釉瓷品的釉色美似碧空中的晚霞。據近年的科學檢測,這種奇特的乳光現象和幽雅的藍色光澤的呈現是由於在透明的釉層中懸浮著無數球狀的、富含SiO

的玻璃分散相。由於分散相的粒度介於40—200nm之間,比可見光波長要小得多,因此會更強烈地反射短波長的藍紫色光,從而呈現出美麗的藍色乳光。這種釉在化學組成上的特點是Al

含量低,SiO

含量高,還含有0.5—0.95%的P

,表明釉料中可能曾摻加了磷灰石一類的物質。到了元代時,江西景德鎮的瓷窯則初步燒成了紅釉器,但隻是盤、碗等小件器物。及至明代永樂、宣德年間(公元1403—1435年),景德鎮終於燒出了通體鮮紅的銅紅釉器,釉層深厚滋潤,十分可愛,有“寶石紅”、“祭紅”、“霽紅”等名稱。燒製這種瓷品難度極大,不僅要嚴格控製燒成氣氛,而且在銅分的配料上,一定要掌握住極恰當的比例,因此當時掌握這種技術的工匠極少,所以在嘉靖以後,銅紅釉技藝一度失傳。直到清康熙晚年,這種工藝才得到恢複,所燒成的紅釉器稱為“郎窯紅”,比明代的紅釉更加賞心悅目,具有鮮豔奪目的玻璃光澤,紅色淌漾欲滴,其垂流的痕跡猶如滴血,因此又有“雞血紅”或“豬肝紅”之稱。

紫色低溫釉出現很晚,直到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才出現在“素三彩”上。其主要呈色劑是氧化錳,而微量的鐵和鈷起著調色的作用。根據近代景德鎮的配方,這種含錳的著色劑稱做“叫珠”,也是一種含鈷的軟錳礦,產於江西贛州,是黑色硬塊。

高溫藍釉在元代才出現,起呈色作用的是CoO,所用的著色劑是黑色鈷土礦粉,我國叫它作“珠明料”、“畫碗青”。初時,我國各瓷窯采用的都是國產珠明料,是一種含鈷的軟錳礦。到明代永樂、宣德以後,又先後從國外引入了“蘇麻離青”、“回回青”等青花料,它們則是一種含鐵鎳的鈷礦。由於分別受到MnO和Fe

—NiO的影響,兩種藍釉色調有所不同,前者色調幽雅,後者濃豔。要燒好這種藍釉,控製好窯內氣氛是很重要的,在釉開始熔融後必須造成還原性氣氛,而在後期階段須要中性。在保定曾出土一個元代寶石藍釉金彩碗是這類瓷品中的精品。

我國傳統的低溫紅釉的呈色劑是“礬紅”。製造礬紅的原料是綠礬,即硫酸亞鐵(FeSO

O)。把綠礬焙燒、漂洗後便得到極細膩的“礬紅”粉Fe

,顏色朱紅,十分豔麗,而且價格便宜。嘉靖時期的礬紅釉分兩層,下層是高溫石灰釉,上層是用礬紅著色的鉛釉,約含10%Fe

,而礬紅顆粒是懸浮在上方釉層的表層,所以這種紅色是Fe

呈色的,而不是溶解在釉料中的Fe

瓷品的低溫顏色釉應用較少,主要的有綠、黃、紅、紫四種基色。

所謂“琺琅彩”是大約在康熙年間蹶起的一種釉上彩繪工藝,它顯然是借鑒了明代興起的景泰藍工藝。這種工藝的彩料叫琺琅粉,是用石英粉、高嶺土為基體原料,以黃丹、硼砂為助熔劑,並加入適量呈色金屬礦物,經研磨、混勻、加熱燒熔後,傾入水中急冷,於是生成一種著色的玻璃塊狀物,經研細後便成琺琅粉。用時以膠水調合,用毛筆蘸取在素白瓷上進行彩繪,而後再經低溫烘烤即成琺琅彩。但康熙琺琅彩較之明代景泰藍釉,成分中增添了As

,因此色料凝厚,色彩晶瑩潤澤,加之畫麵微微凸起,更增加了立體感。

釉上彩是先將呈色礦物的細粉與當時新發明的一種由牙硝——黃丹——石英石組成的低溫釉料基質(近代稱為“釉果”),以適當比例混合、研勻,以油類(如桐油、橄欖油、柿油)調合成色料,用毛筆蘸取,在燒成的素白瓷釉上進行繪畫,然後在800℃的低溫下烘烤即顯色成彩繪。

中國瓷器上的美術裝飾在宋代以前是講究刻花、劃花和印花,比較單調。自北宋磁州窯發明用毛筆蘸顏料在釉麵上彩繪以後,為瓷器上的藝術加工開創了新的境界(圖1-6)。

雍正年間的琺琅彩與粉彩便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階段。彩色格外瑰麗柔雅,色調齊全純正,特意在“薄、輕、堅、細”又且潔白如雪的瓷品上用它們描繪花鳥、竹石、鬆梅、山水、人物等等,更有深淺、濃淡的色調,酷似圖畫,並配以極精美的相應題詩,因而成為製瓷工藝與詩畫結合的藝術珍品。

黑色彩的主要呈色元素是鐵、錳、鈷和銅。這種色料可能是用“叫珠”和“銅花”配製而成的。根據對它的化學檢測,判明在其配料中沒有用牙硝,而且灼減量竟達14—26%,估計是加入了牛皮膠。這種彩料主要是用來勾勒畫麵中枝葉的輪廓和葉脈,以及描繪瓷品邊緣的輪廓圖案。

彩繪實際上從唐代就出現了。當時長沙瓦渣坪窯就有褐、紅、綠等色的釉下彩繪,但那時還隻是很個別的。磁州窯瓷則是一種釉下黑彩,是用鐵礦粉來描繪的。產量和作品固然很多,然而也不過流行於北方局部地區的一些瓷窯,由於圖案、繪畫的條紋為黑色或醬色,不很豔麗,作品也主要是瓷枕、瓶罐一類的中低檔日用品,所以仍未被視為藝術珍品。直到釉下青花和釉裏紅瓷品問世,才引起了轟動。

瓷器是在白陶、印紋硬陶及釉陶的製作經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諸如原料的篩選、淘洗精製、加工製泥、拉坯成形以及入窯燒製等的工藝過程都借鑒於各種製陶工藝,或者說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瓷器與這三類陶器又有本質上的區別,即在原料選取和燒成技術上有了飛躍進步和突破。那麼具備了什麼條件才算是瓷器了呢?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盡管還沒有完全一致的意見,然而公認的有這樣幾項:第一,胎體原料應是白色的瓷土,這種粘土的主要成分是長石和石英,它以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