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量高、堿性氧化物含量低、Fe
含量格外低(一般在2%以下)而區別於陶土,所以瓷胎是潔白的。第二,必須是在高溫下燒成,一般中國古瓷的燒成溫度在1150—1300℃,胎體基本燒結。但各地所產瓷土成分不同,燒成溫度也不盡一致,所以主要看它是否燒結。第三,表麵施有一層玻璃釉質。第四,器物燒成後吸水率小於1%。這與燒成溫度有關,溫度高,胎體燒結程度高,吸水率當然也就降低了。第五,胎體堅硬,壁薄,敲擊時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十分悅耳,而且對著日光照看時,似有半透明之感。這些條件以前三項化學因素最為基本。可見白陶、硬陶、釉陶的發明,就在這些最基本的方麵為瓷器的創製準備了物質上和技術上的條件。
中國的瓷器彩繪大致可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釉下彩是瓷工用毛筆蘸取研磨得極細的彩料(著色劑),在幹燥的瓷坯上或曾在800℃左右的低溫下焙燒過的素瓷上描繪圖案,然後再掛上石灰或長石釉漿,用1100—1300℃的窯溫焙燒而成的。所用彩料隻是赭石、青花料或銅礦粉等,並不需混以釉料。這類彩繪是元代瓷的重大創新。其中最傑出的、影響最深遠的是青花瓷,其次是釉裏紅彩瓷。青花瓷就是以青花料為著色劑,描繪各種圖案,甚至花鳥人物,掛上釉漿後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這種白地藍花的彩瓷格調清新,色彩濃豔,古人以“青花幽靜”,“五彩過於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來讚賞它。釉裏紅瓷仍是以孔雀石粉或銅花色料在素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石灰釉,仍如燒製上述紅釉一樣,也在強還原氣氛中燒成,於是在釉下便呈現出膠態銅呈色的紅色紋飾、繪畫,它是元、明時期進一步飛騰起來的景德鎮瓷窯的重大發明之一。但燒製難度極大,至今存世的作品中,色澤純正、鮮豔的極少。
原始瓷器發展到東漢時期逐步演進成為真正的瓷器。這種早期瓷器的釉料仍然是簡單的石灰釉,尚沒有人工特意添加著色劑,仍呈青色(還原氣氛中燒成),所以稱青瓷。1924年,在河南信陽擂鼓台曾出土了東漢和帝時燒製的早期青瓷。此後,在遍及大江南北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東漢、三國、兩晉時代的青瓷器。其中,在南京趙土崗東吳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和南京清涼山另一東吳墓中出土的青瓷羊被視為漢晉時代青瓷的上乘作品。但這時期的青瓷器主要是明器,尚未進入廣大百姓家中。對漢晉瓷的研究結果表明,製瓷技術較之原始瓷有了兩大進步:其一,胎體的瓷土原料中酸性和中性氧化物SiO
、Al
的相對含量增加了,堿性氧化物CaO、MgO、K
O等都相對減少,這就要求青瓷的燒成溫度至少要在1200℃以上,所以其胎骨的玻璃化程度提高,質地更為堅硬,也更少變形;其二,青釉顏色已較純正,這就要求青瓷石灰釉中含鐵(FeO)要控製在1~3%之間,而且要嚴格掌握窯溫和通風狀況。含鐵過高或通風量過大,都會有較多的鐵質處於Fe
狀態,那麼就會使釉色變黃甚至呈暗褐色。這就表明,兩晉瓷工對瓷土和釉料的選取已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嚴格的掌握。
在清代前期,隨著社會經濟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中國的瓷業生產和瓷品工藝在乾隆年間達到了曆史的高峰,成為中國古瓷的黃金時代。
此後,瓷胎的原料和加工就沒有多大本質的變化了,世世代代瓷工的精力則主要致力於釉質、釉色和彩繪工藝的提高,並不斷推陳出新。
明清時期所采用的釉上彩色料主要有以下一些:中國傳統的紅色彩料主要是礬紅。如上文提到,康熙年間又自西方引入了金紅料,其色調與胭脂相似,所以又稱“胭脂紅”,也叫“洋紅”,它主要是用於琺琅彩和粉彩。
在中國古瓷高溫顏色釉中,以青釉、紅釉、黑釉和藍釉占主要的地位,而白釉是取得各種絢麗釉色的重要基礎。白度很高,加入著色劑後才會色澤鮮豔純正。大約在唐代時,我國白釉的工藝水平已經很高,達到了成熟的階段,當時邢州(今河北邢台)的邢窯、四川大邑窯的白瓷素淨瑩潤,都遐邇聞名,選用的瓷土質地精良,釉中含鐵量極低(小於1%),淘洗工序想必也很嚴格。這就為唐代以後各種顏色釉和彩繪瓷品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青釉的呈色劑是氧化鐵,初時它是釉料中固有的雜質,燒成的色調當然很難控製。及至唐代以後,瓷工已逐步能根據經驗,以白釉為基礎,通過添加赭石來調節釉中的含鐵量。青釉的呈色作用則是釉中所溶解的FeO產生的,因此其色質的純正、鮮豔主要決定於釉中FeO/Fe
的比值,顯然比值越高,青綠色越加豔麗,比值低則泛黃。所以青釉的完全成熟在於創造出窯內燒成氣氛的強還原性。宋代浙江龍泉窯的青釉瓷釉麵晶亮,透明如鏡,其代表作品粉青釉器和梅子青釉器,色澤蔥翠如梅,達到了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堪稱巧奪天工的人造青玉。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後,在景德鎮的瓷器中,又出現了一種金紅釉。這種金紅色料的配方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它是以SnCl
或金屬錫溶入黃金的王水溶液而還原出的一種紫紅色錫酸金(Au
O)。這種紅彩是釉層中膠態金發揮的呈色作用。
藍色彩料的呈色劑仍是青花料,但其化學組成與藍釉略有不同,其中往往還含有一些銅,所以色調也有差異。
中國瓷器釉料自原始瓷器出現,長期使用高溫石灰釉。根據對曆代高溫釉化學成分的分析結果,鑒於絕大多數含Al
很高,一般在10~15%,可以判斷釉料主要是用石灰和白色粘土混合而成的。據說宋代汝窯竟以瑪瑙代替瓷土製作釉料,而瑪瑙則是相當純淨的石英了。這類石灰釉的燒成溫度需要1000℃左右。及至遼代和南宋時期,遼陽江〔gang剛〕官屯窯黑釉瓷和龍泉窯青瓷中又出現了石灰一堿釉,即往釉料中又添加了草木灰(富含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