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釉的特點是高溫下其粘度較大,不易流釉,所以釉層可以較厚。因此中國傳統的高溫釉料中,堿質成分主要是CaO、K
O,中性氧化物為Al
,酸性成分是SiO
。及至明代,中國瓷品中又出現了一些低溫釉。一種是繼承了傳統的鉛釉,這是中國低溫釉的主體;另一種則是以牙硝(實際上主要成分是KNO
)代替黃丹做為助熔劑的低溫釉,例如某些成化黃釉。但低溫釉硬度較低,易磨損出現劃痕,化學穩定性也較差,易受水、空氣中碳酸氣及酸霧的侵蝕,出現光暈現象,所以應用不普遍。
低溫綠釉主要是繼承了傳統的、以銅為呈色劑的鉛釉。自宋以來,已有專門的商品銅花(清代北京產的銅花是一種灰黑色粉末,主要成分是Cu
O和CuO,還有少量的金屬銅、SiO
和Fe
、Al
,總含銅量約96%,其中Cu
O占79%)代替孔雀石礦。此外,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有一種孔雀綠瓷品出現,叫作“法翠瓷”,也是以銅花為著色劑,但以牙硝為助熔劑。用這種釉料燒成的銅綠釉可達到翠綠的程度,與孔雀羽毛相似,碧翠雅麗,格外討人喜歡。它顯然是從“法華陶器”發展來的。初時,在晉南盛行一種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地方風格的日用釉陶器,是以解州一帶的特產牙硝來製作低溫釉。其中以銅花著色的稱作“法翠”,以青花料著色的則叫“法藍”,通稱“法華器”。
黃色彩料有鐵黃和銻黃兩種。銻黃用於琺琅彩和粉彩,這種黃料的配方是從西方傳入的。
高溫黑釉的著色劑是氧化鐵,釉中含鐵量可高達5—6%(以Fe
計),北宋浙江武義窯黑釉中含鐵甚至高達9.54%。在高溫還原氣氛中氧化鐵處於Fe
狀態,因此釉層呈黑色或醬色。這種釉中還往往含有微量的其他呈色金屬氧化物,例如MnO、CoO、CuO、Cr
等,可能是從鐵礦粉引入的,它們對釉色也會有一定的影響。純黑釉當然不會使人有什麼賞心悅目之感,但其中有一類“結晶釉”卻引起了國內外陶瓷家們的極大興趣。例如宋代福建建陽窯燒成的所謂“油滴斑釉”、“兔毫斑釉”就是這類黑釉中頗負盛名的傑出代表,是宋瓷中的一朵奇葩。在油滴釉的麵上,有許多形似油滴、具有金屬光澤的銀灰色圓珠,很像夜空中閃爍的繁星,所以日本人稱這種釉為“天目釉”。兔毫斑釉的麵上則有銀灰色細絲,有的像羽毛,有的像樹枝,又有的像叢叢兔毛,有的則呈放射狀的針束,十分別致有趣。據近年的科學檢測,“油滴”、“兔毫”本身的含鐵量較其周圍的玻璃體要大10倍左右。以顯微鏡觀察,這些小“油滴”、細“兔毫”實際上是由一群密集的粒狀或纖維狀的赤鐵礦(Fe
)和少量磁鐵礦(Fe
)小晶體所組成,所以陶瓷科技專家們初步判斷,“油滴”、“兔毫”的生成是由於瓷釉在燒成後冷卻時,這些地方的氧化鐵呈過飽和狀態而析出結晶所造成的效果。至於“油滴”、“兔毫”形狀不同,這與氧化鐵的過飽和程度和窯溫冷卻的速度有關。
白彩實際上是一種玻璃粉。而康熙琺琅彩中的白彩是一種屬於K
三元體係的含砷乳白色玻璃粉,景德鎮稱它為“玻璃白”。
《天工開物》一書對明代瓷釉工藝有翔實記載(圖1-5)。
中國古瓷以其質地細膩、釉光瑩潤、色彩豐富而蜚聲中外,受到各界人士的讚譽和欣賞;又因其曆史悠久,從一定的側麵反映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成就,因此受到曆史學家、社會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精心研究。而陶瓷學家、化學史家則在欣賞這些藝術珍品的同時,更加關注各代瓷器胎質、釉料的成分,著色劑的原料和加工,絢麗色彩的成因,窯溫和氣氛的控製及其對釉彩的影響機理,即製瓷工藝中的化學內涵,因為它又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化學成就。而且加強關於古瓷的理化研究,對繼承、發揚中國製瓷工藝的優良傳統,發展現代瓷品,也是至關重要的。
紫色彩的呈色元素是鈷、錳和金,主要用於琺琅彩,估計它是用金紅料與鈷藍料配製而成的。
瓷器的出現當然也有一個過程。在商代時青釉器出現了。這類器物的胎體成分有相當大的差別,其中有的接近於瓷土,含鐵量小於3%,胎色呈灰白、淡黃、灰綠或淺褐色,燒成火候一般高達1200℃,胎體基本燒結,斷麵還往往閃現貝殼光澤,吸水性也相當低,石灰釉與胎體的結合相當牢固。這些特征表明青釉器基本上符合了瓷器的條件,本質上已體現了瓷器的要求,隻是在胎質的白度以及釉的均勻性和透明度方麵還有待改善,所以目前有些陶瓷史家傾向於稱這類青釉器為“原始瓷器”。
康熙末期,景德鎮瓷品中又出現了粉彩。它在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開始盛行起來。這種彩料是以含As
的白粉料與傳統的各種著色劑混合而成的,用它在素白瓷上彩繪,燒成後因有As
對色彩產生乳濁作用,因此所繪景物令人產生不透明的感覺,猶如敷上了一層薄粉,淡雅柔麗,所以“粉彩”又稱“軟彩”。自有了軟彩後,人們便把不含砷的傳統色料和彩繪稱為“硬彩”或“古彩”。
釉上彩是在釉下彩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明代的“鬥彩”(釉下彩與釉上彩相結合,上下交相呼應、爭輝鬥豔的一種彩繪瓷品)到康熙五彩、清三代粉彩和琺琅彩,花樣不斷翻新,品種極多,進步很快。有了這類彩繪以後,單純的顏色釉瓷品便退居到次要地位,以致一些以燒造單色釉聞名於世的曆史名窯,如浙江龍泉窯和杭州官窯便陷於一蹶不振的地步。所以釉上彩瓷的誕生是中國瓷業發展史中又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圖1-5明代製瓷(采自喜詠軒版《天工開物》)
圖1-6瓷器的彩繪(采自《陶瓷史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