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夢是人格開出的花__________________07-05(1 / 1)

籠統地說,每個人都活在兩個世界裏,一個是現實世界,另一個是夢。分辨現實與夢,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往深處想,卻並不容易。電影《盜夢空間》那個旋轉的陀螺,在夢中也是可以倒下去的:因為夢可以呈現現實中的一切。

現實世界從來不是平麵的,我們的過去會以豐富的形式和內容影響我們的現在,這使得所有的現實都有曆史的縱深感。而夢比現實生活,更加具有縱深感,因為我們的感覺器官在做夢的時候相對遲鈍了,所以曆史事件獲得了跟現實事件一樣的表達機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夢是一個時間攪拌機,它把過去、現在還有未來混在一起,讓人活在一個更加有整體感的狀態中。這讓人想起鈴木大佐的一句話:開悟,就是一種整體感。這樣說來,夢中的狀態,似乎比現實狀態更有價值。

《金剛經》裏佛如是說:人生如夢又如電。這實在說出了現實和夢的最大的共同點,即都不過是大腦和身體的電生理反應而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釋迦牟尼是人類首個最偉大的電生理學科學家。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褒佛還是貶佛?

構成一個人的夢的縱深感的內容有三個層麵。一是整個人類的集體記憶。弗洛伊德賦予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的意義,即對弑父娶母的禁忌,為什麼基本適合所有文化中的個體,就是因為在我們記憶的最深處,都有這一共同的印記。

構成夢的第二層麵的,是每個人類個體在今生今世的獨特經曆,特別是童年經曆。學過精神分析的人都知道,這等於是在說這個人的人格特點。夢如其人,其實比文如其人、病如其人來得更加全麵和深刻。

第三個層麵是,這個人身處的現實衝突。這算是最淺層的了。而且,如果不考慮一個人的人格特點,這些夢裏呈現的現實衝突,可以說並沒有什麼意義。

考察人類的集體記憶,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是,畢竟,那些東西太深了,而現實衝突又總是跟個人人格緊密相連,所以,理解夢的核心,就是從夢者的人格入手。夢是一個人的人格土壤上開出的鮮花。

我的職業是精神分析,分析夢是我的工作的一部分。但我對夢的興趣跟成實宗兄相比,實在是非常小了。成兄懷著對人類內心生活的極大興趣,多年以來,連續不斷地記錄和分析自己的和他人的夢,成就斐然,單就是幾百萬字的案例積累,就很讓我這個專業的精神分析師汗顏了。

在成兄的文字裏,夢所呈現的現實衝突、人格特點,像電影一樣鮮活生動。如果說一切記憶都會尋求表達,那麼,成兄的表達,對於他、我以及你,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我知道這對我個人的意義:夢既是過去,也是未來,但最重要的,是理解我身處其中的當下。所以,夢非夢,夢是別樣的現實,夢是我生命的本身。

祝成兄和所有喜愛成實宗作品的讀者,有好吃好喝好玩,更有好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