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問世間誰是英雄(1)(1 / 3)

國外怎樣看待民工。

把那些因生活無奈而進城找活路的農民工說成是今天時代的英雄,很多人一定不會讚同,認為那是“滿紙荒唐言”。因為這些人都是些不懂事的“鄉巴佬”,長長的頭發上粘著灰塵,很久沒有剪洗了,更不用說是抹頭油和摩絲;衣服是不合時的,甚至紐扣都掉了,要是你仔細地看,他們剩下的紐扣都不會扣得整齊;褲腿半卷,泥鞋拖腳,兩眼發呆,傻不愣登。別說比起那些在舞台上珠光寶氣、金縷玉衣的歌舞明星來有天壤地別,就是比起普通的城裏居民來,也是“土”了一截,“傻帽”了一塊。

尤其是他們坐在路邊觀看漂亮女人走路那直勾勾的神態,靠近你問路時身上帶著很久沒有洗澡的氣味,騎著三輪車過街時連紅綠燈都不會看的懵懂,再加上看到報紙上報道出警察抓到了一個小偷是某地來城裏的打工者的消息……我們整個的觀感如何呢?一定會微微撇一下嘴,搖兩下頭。

不低看他們就謝天謝地了,說他們是英雄,說要向他們致敬,那是萬萬不可,有違心情,有違心願!

但,讓我告訴讀者,在國外,的確有不少國家,是把這樣的人看成英雄的!

美國有一部偉大的電影《憤怒的葡萄》,1940年拍攝,睜約翰·福特導演,改編自美國鄉土文豪約翰·斯坦培克同名小說,描寫30年代俄克拉荷馬州一家農民無以為生,駕一輛破貨車,長途跋涉前往加利福尼亞州當民工。半個世紀後,每當這電影在校園放映,那輛破馬車一亮相,觀眾就響起了掌聲--美國大學生都向著民工致敬,向著民工的這種精神致敬。正是這樣一些人,這樣一種精神,讓美國人富了起來,讓美國強盛起來了。

隻要你去過香港、台灣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在你朋友的。

家庭或街道上到處都會看到一些當保姆的皮膚黝黑的女人們,她們大都是菲律賓人,俗稱“菲傭”。她們或是在主人的家中打掃衛生,或是帶著主人家的小孩推車到街上買菜,既平凡又普通,是這個城市最下層的雇傭,然而,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年輕姑娘或婦人們,卻被菲律賓國內稱之為“現代英雄”和“新英雄”。

有人曾開玩笑地把菲律賓的經濟稱為“分布式經濟”,因為無論何時,菲律賓的1/10人口總是在地球的不同角落打工。這個國家有著800多萬的海外勞工,所以無論是民工,還是他們的政府,都不無自豪地說:是我們支撐了國家的生存!

菲律賓人赴海外打工的傳統由來已久,外勞隊伍不斷壯大。在首都馬尼拉,一名大學畢業的年輕教師每月收入約合150美元,而一名在海外娛樂場所工作的普通菲籍勞工至少可賺到500美元。香港是菲籍海外勞工心目中的淘金之地,有在港菲傭15.5萬人,每年彙回國內近60億港幣。在歐美國家從事護士工作的菲籍婦女收人更高,中東地區菲籍外勞的收入也很可觀。

巨額僑彙是菲國內需求的強力推進器。僑彙曾幾次將菲賓經濟從崩潰的邊緣上拉了回來。菲律賓國內平均失業率高達14%,高失業率通常是經濟蕭條的必然現象。而在馬尼拉的各個大商業場所,什麼時候都是一派人頭攢動的繁忙熱鬧景象。這樣的繁榮正是由不斷彙入的美元刺激的。

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東南亞各國普遍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菲律賓則是其中受影響最輕微的一個,這要感謝外勞美元的輸血經濟。菲律賓央行行長表示,過去20年來,盡管全球經濟出現了數次周期性波動,外勞彙款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年增長率。

菲律賓人的價值觀念基本上同中國人一樣,家庭始終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為家人加倍奉獻既是一種美德,也被看成是一種當然的行為。一位在美國當了兩年護士之後回國探親的菲籍婦女對中國駐馬尼拉記者孫笑天說道:護士在美國的收入是相當不錯的,菲籍護士也不例外。但她在海外十分勤儉,從不亂花錢。她要將一半以上的收入寄給家人,她的父母和兩個已經成年的弟弟都沒有工作,且弟弟也很難找到工作。雖然她本人已經29歲還未出嫁,但她還是把為家庭掙錢放在第一位。通常意義上的“菲傭”,官方的稱呼是“家庭助手”,這是菲律賓海外勞工的主要職業。但是菲籍外勞中男性畢竟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對於男子來說,洗衣做飯並不是他們的所長,建築工人、礦工和海員才是他們幹的行當,這些行業的勞工約占總人數的20%,目前菲律賓有20萬名的海員在各類外籍船上打工,有的甚至做到船長、大副,有的一條船全部都是菲律賓工人。日本是菲籍船員的最大主顧。

除體力工作者外,外勞當中還不乏專業技術人員,如電腦程序員、電氣工程師、會計和醫務工作者,甚至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等。他們約占外勞總人數的15%左右,其薪金水平遠高於一般體力勞動者。他們不僅為各自的家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連菲政府也以他們為驕傲,菲律賓總統阿羅約曾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誇口說,人力資源培養是菲律賓“保守得最完好的商業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