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派克特實驗結果出來之後,BBC的廣播製作人朱裏安·布朗(Julian Brown)和紐卡斯爾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他如今在澳大利亞的Macquarie大學,他同時也是當代最負盛名的科普作家之一)決定調查一下科學界對這個重要的實驗究竟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他們邀請8位在量子論領域最有名望的專家作了訪談,征求對方對於量子力學和阿斯派克特實驗的看法。這些訪談記錄最後被彙集起來,編成一本書,於1986年由劍橋出版社出版,書名叫做《原子中的幽靈》(The Ghost iom)。
閱讀這些訪談記錄真是給人一種異常奇妙的體驗和感受。你會看到最傑出的專家們是如何各持己見,在同一個問題上抱有極為不同,甚至截然對立的看法。阿斯派克特本人肯定地說,他的實驗從根本上排除了定域實在的可能,他不太欣賞超光速的說法,而是對現有的量子力學表示了同情。貝爾雖然承認實驗結果並沒有出乎意料,但他仍然決不接受擲骰子的上帝。他依然堅定地相信,量子論是一種權益之計,他想象量子論終究會有一天被更為複雜的實驗證明是錯誤的。貝爾願意以拋棄定域性為代價來換取客觀實在,他甚至設想複活“以太”的概念來達到這一點。惠勒的觀點有點曖昧,他承認一度支持埃弗萊特的多宇宙解釋,但接著又說因為它所帶來的形而上學的累贅,他已經改變了觀點。惠勒討論了玻爾的圖像,意識參予的可能性以及他自己的延遲實驗和參予性宇宙,他仍然對於精神在其中的作用表現得饒有興趣。
魯道夫·佩爾斯(Rudolf Peierls)的態度簡明爽快:“我首先反對使用‘哥本哈根解釋’這個詞。”他說,“因為,這聽上去像是說量子力學有好幾種可能的解釋一樣。其實隻存在一種解釋:隻有一種你能夠理解量子力學的方法(也就是哥本哈根的觀點!)。 ”這位曾經在海森堡和泡利手下學習過的物理學家仍然流連於革命時代那波瀾壯闊的觀念,把波函數的坍縮認為是一種唯一合理的物理解釋。大衛·德義奇也毫不含糊地向人們推銷多宇宙的觀點,他針對奧卡姆剃刀對於“無法溝通的宇宙的存在”提出的詰問時說,MWI是最為簡單的解釋。相對於種種比如“意識”這樣稀奇古怪的概念來說,多宇宙的假設實際上是最廉價的!他甚至描述了一種“超腦”實驗,認為可以讓一個人實際地感受到多宇宙的存在!接下來是玻姆,他坦然地準備接受放棄物理中的定域性,而繼續維持實在性。“對於愛因斯坦來說,確實有許多事情按照他所預料的方式發生。”玻姆說,“但是,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是正確的!”在玻姆看來,狹義相對論也許可以看成是一種普遍情況的一種近似,正如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在低速情況下的一種近似那樣。作為玻姆的合作者之一,巴西爾·海利(Basil Hiley)也強調了隱變量理論的作用。而約翰·泰勒(John Taylor)則描述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解釋,也就是所謂的“係綜”解釋(the eerpretation)。係綜解釋持有的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統計式的觀點,也就是說,物理量隻對於平均狀況才有意義,對於單個電子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它無法定義!我們無法回答單個係統,比如一個電子通過了哪條縫這樣的問題,而隻能給出一個平均統計!我們在史話的後麵再來詳細地介紹係綜解釋。
在這樣一種大雜燴式的爭論中,阿斯派克特實驗似乎給我們的未來蒙上了一層更加撲朔迷離的影子。愛因斯坦有一次說:“雖然上帝神秘莫測,但他卻沒有惡意。”(Raffi ist der Herrgott, aber boshaft ist er nicht.)但這樣一位慈祥的上帝似乎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留給我們一個難以理解的奇怪世界,以及無窮無盡的爭吵。我們在隱函數這條道路上的探索也快接近盡頭了,關於玻姆的理論,也許仍然有許多人對它表示足夠的同情,比如John Gribbin在他的名作《尋找薛定諤的貓》(In Search of Schrodinger’s Cat)中還把自己描述成一個多宇宙的支持者,而在10年後的《薛定諤的貓以及對現實的尋求》(Schrodinger’s Kittens and the Search for Reality)一書中,他對MWI的熱情已經減退,而對玻姆理論表示出了謹慎的樂觀。我們不清楚,也許玻姆理論是對的,但我們並沒有足夠可靠的證據來說服我們自己相信這一點。除了玻姆的隱函數理論之外,還有另一種隱函數理論,它由Edward Nelson所發明,大致來說,它認為粒子按照某種特定的規則在空間中實際地彌漫開去(有點像薛定諤的觀點),類似波一般地確定地發展。我們不打算過多地深入探討這些觀點,我們所不滿的是,這些和愛因斯坦的理想相去甚遠!為了保有實在性而放棄掉定域性,也許是一件飲鴆止渴的事情。我們不敢說光速絕對地不可超越,隻是要推翻相對論,現在似乎還不大是時候,畢竟相對論也是一個經得起考驗的偉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