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悲劇形象——論“頓河”主人公格裏高力(1 / 3)

肖洛霍夫是現實主義藝術家,也寫了格裏高力性格的另一麵,寫了他身上的“哥薩克曆史積澱”。他受傷後回了一趟家鄉,家鄉人對他這樣一個軍官表示了很大的尊敬,激發了他的哥薩克精神。因此他“作為一個好樣的哥薩克又上了前方;一麵咒罵戰爭的荒謬,一麵忠實地保持著哥薩克的聲名”。在書中借用格裏高力的回憶,寫了他那種勇猛慓悍的哥薩克氣質。然而這些情節隻是虛寫,三言兩語交代過去。同樣是回憶,一回憶到戰場上救護對頭冤家司捷潘的事,作者竟放開筆實寫起來,而且用了鮮明的對比手法,著意渲染,寫得十分動人。因為這個情節和另外幾個情節不同,不是表現他的勇猛慓悍,而是表現他的善良和光明磊落的胸懷。一寫到他的優秀品質,作者就情不自禁,控製不住自己的筆。前麵三個情節隻占了不到一頁的篇幅,這一個情節卻占去兩頁多,反映了作者的用心和偏愛。

格裏高力從戰場上回來,第一個參加了紅軍。然而他又看到紅軍領導人濫殺俘虜,他要和紅軍領導人拚命,並憤而離開紅軍,回到家鄉。這仍然是由於他那善良、正直的本性,然而也反映出他認識上的局限,見樹不見林,對紅軍的本質沒有認識。

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善良、正直、純樸、有血性的小夥子,帶著一顆迷惘的心又回到了家鄉。

格裏高力參加頓河暴動,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是他對紅軍與白軍的本質區別沒有認識,公然表示既不滿白軍,也不滿紅軍,發了一些牢騷,以致地方紅色政權把他當成敵人。這是他認識上的錯誤。另外,與他的中農階級本質也有關係。他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不是缺吃少穿,不要求改變現狀、反對動亂,隻求安寧。他沒有投身革命的強烈要求。與貧農相對而言,這是他作為中農的弱點。客觀因素是亂捕濫殺的左傾路線沒有爭取他,而是把他當做敵人,步步緊逼,要抓他,要殺他。所以,暴動開始,他參加暴動,進行反抗。這是官逼民反。亂捕濫殺逼出來的暴動,不是暴動者的錯誤。君令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封建奴化思想。不應該提倡這種思想。所以,格裏高力參加暴動,除個別的客觀、主觀因素外,帶有求生、自衛的因素,反抗的因素。就性格而言,這也有好的成分。

格裏高力參加暴動以後,依然完整地保持著他的優秀品格。他依然是善良的:紅軍殺了他的哥哥,他曾發誓為哥哥報仇,捉住紅軍一個不留,然而他終不忍心。他在戰鬥中殺了幾名水兵,內疚、痛苦得發了瘋。他聽說關押了紅軍家屬,立即隻身衝入監牢去解救。他依然是清白的:在搶劫成風並受到鼓勵的暴動中,他自己不搶劫,也不準手下士兵搶劫,因此被撤了職。他依然是個胸懷坦蕩、講義氣的男子漢:米沙是他自幼的好友。雖然米沙殺了他的哥哥,但他一聽說米沙被暴動軍俘虜,便連夜趕來解救,一路上拚命趕馬,把馬都趕死了。他依然是個有血性的漢子:在白軍將軍和洋人麵前,處處顯露出一副錚錚鐵骨。他雖然當了暴動軍師長,依然保持著樸素的勞動者本色,絲毫沒有做官向上爬的心思。有一次,暴動軍司令庫金諾夫要他去執行一項任務,給他戴高帽子,他欣然受命;等庫金諾夫說出完成這項任務後,將為他請功,給他升官,他卻惱了,怎麼都不幹了。有一段描寫尤其生動感人:參謀長考佩洛夫說他是“一個極其偶然闖入軍官界的軍官”,“沒有文明人必須具備的那些特點”,並舉了許多事例。他以為格裏高力這位師長聽了這些話會發怒的,就朝格裏高力瞥了一眼,卻看到格裏高力不出聲地大笑著呢。格裏高力笑完了以後,說:“我才不想學你們那些待人接物的態度和禮節。這些玩意兒我跟老牛打交道一點兒也用不著。如果上帝保佑,我能活下去的話,我就要天天跟老牛在一塊兒,我用不著奉承老牛,用不著說:‘勞駕,白頭頂,請您拉犁吧!對不起,花皮!請允許我給您整一整皮繩,好嗎?牛大人,牛先生,我誠惶誠恐地請您順著犁溝走!’對待老牛就要幹脆利落:唷!哦!……”

肖洛霍夫是現實主義藝術家,也寫了格裏高力性格的另一麵,寫了他身上的“哥薩克曆史積澱”。他受傷後回了一趟家鄉,家鄉人對他這樣一個軍官表示了很大的尊敬,激發了他的哥薩克精神。因此他“作為一個好樣的哥薩克又上了前方;一麵咒罵戰爭的荒謬,一麵忠實地保持著哥薩克的聲名”。在書中借用格裏高力的回憶,寫了他那種勇猛慓悍的哥薩克氣質。然而這些情節隻是虛寫,三言兩語交代過去。同樣是回憶,一回憶到戰場上救護對頭冤家司捷潘的事,作者竟放開筆實寫起來,而且用了鮮明的對比手法,著意渲染,寫得十分動人。因為這個情節和另外幾個情節不同,不是表現他的勇猛慓悍,而是表現他的善良和光明磊落的胸懷。一寫到他的優秀品質,作者就情不自禁,控製不住自己的筆。前麵三個情節隻占了不到一頁的篇幅,這一個情節卻占去兩頁多,反映了作者的用心和偏愛。

格裏高力從戰場上回來,第一個參加了紅軍。然而他又看到紅軍領導人濫殺俘虜,他要和紅軍領導人拚命,並憤而離開紅軍,回到家鄉。這仍然是由於他那善良、正直的本性,然而也反映出他認識上的局限,見樹不見林,對紅軍的本質沒有認識。

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善良、正直、純樸、有血性的小夥子,帶著一顆迷惘的心又回到了家鄉。

格裏高力參加頓河暴動,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是他對紅軍與白軍的本質區別沒有認識,公然表示既不滿白軍,也不滿紅軍,發了一些牢騷,以致地方紅色政權把他當成敵人。這是他認識上的錯誤。另外,與他的中農階級本質也有關係。他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不是缺吃少穿,不要求改變現狀、反對動亂,隻求安寧。他沒有投身革命的強烈要求。與貧農相對而言,這是他作為中農的弱點。客觀因素是亂捕濫殺的左傾路線沒有爭取他,而是把他當做敵人,步步緊逼,要抓他,要殺他。所以,暴動開始,他參加暴動,進行反抗。這是官逼民反。亂捕濫殺逼出來的暴動,不是暴動者的錯誤。君令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封建奴化思想。不應該提倡這種思想。所以,格裏高力參加暴動,除個別的客觀、主觀因素外,帶有求生、自衛的因素,反抗的因素。就性格而言,這也有好的成分。

格裏高力參加暴動以後,依然完整地保持著他的優秀品格。他依然是善良的:紅軍殺了他的哥哥,他曾發誓為哥哥報仇,捉住紅軍一個不留,然而他終不忍心。他在戰鬥中殺了幾名水兵,內疚、痛苦得發了瘋。他聽說關押了紅軍家屬,立即隻身衝入監牢去解救。他依然是清白的:在搶劫成風並受到鼓勵的暴動中,他自己不搶劫,也不準手下士兵搶劫,因此被撤了職。他依然是個胸懷坦蕩、講義氣的男子漢:米沙是他自幼的好友。雖然米沙殺了他的哥哥,但他一聽說米沙被暴動軍俘虜,便連夜趕來解救,一路上拚命趕馬,把馬都趕死了。他依然是個有血性的漢子:在白軍將軍和洋人麵前,處處顯露出一副錚錚鐵骨。他雖然當了暴動軍師長,依然保持著樸素的勞動者本色,絲毫沒有做官向上爬的心思。有一次,暴動軍司令庫金諾夫要他去執行一項任務,給他戴高帽子,他欣然受命;等庫金諾夫說出完成這項任務後,將為他請功,給他升官,他卻惱了,怎麼都不幹了。有一段描寫尤其生動感人:參謀長考佩洛夫說他是“一個極其偶然闖入軍官界的軍官”,“沒有文明人必須具備的那些特點”,並舉了許多事例。他以為格裏高力這位師長聽了這些話會發怒的,就朝格裏高力瞥了一眼,卻看到格裏高力不出聲地大笑著呢。格裏高力笑完了以後,說:“我才不想學你們那些待人接物的態度和禮節。這些玩意兒我跟老牛打交道一點兒也用不著。如果上帝保佑,我能活下去的話,我就要天天跟老牛在一塊兒,我用不著奉承老牛,用不著說:‘勞駕,白頭頂,請您拉犁吧!對不起,花皮!請允許我給您整一整皮繩,好嗎?牛大人,牛先生,我誠惶誠恐地請您順著犁溝走!’對待老牛就要幹脆利落: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