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位於今江蘇鎮江市區西北的金山上,原名澤心寺,始建於東晉。傳說唐代僧人在江邊掘得一批黃金,獻給皇帝,皇帝發還給他,要他修複寺廟。修複後的澤心寺改名金山寺。此後,雖然前有北宋真宗賜名龍遊寺,後有清康熙皇帝賜名江天禪寺,但人們仍然喜歡稱之為金山寺。
天王殿懸掛著清康熙皇帝賜題的“雲林禪寺”匾額。殿內正麵供有象征太平的彌勒佛坐像。天王殿有這樣一副對聯:“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由於天王殿正對飛來峰和冷泉,所以此聯乃以“飛”、“冷”二字闡發,諧語雅謔,別開生麵。大雄寶殿位於天王殿後,高33.6米,是我國單層三重簷的著名建築之一。殿內正中供奉9.1米高的金裝釋迦牟尼像。影壁背麵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海島,象征著極樂世界。
靈隱寺位於今浙江杭州西湖西北的北高峰下、飛來峰前,別名雲林禪寺,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來杭州時,見這裏峰奇山秀,溪流淙淙,確認這就是“仙靈所隱”之地,於是在此建寺,取名為“靈隱寺”。
靈隱寺在五代時期,進入它的全盛階段。那時,吳越王錢俶命高僧王延壽主持擴建工程,於是建起九樓,18閣,72殿,房屋共1200餘間,僧眾也隨之增加到3000之多,成為江南名刹。據傳,南宋時期的濟公和尚,就是在這裏出家的。此後,靈隱寺曆經興廢,規模日益縮小。今寺為清中葉以後所建,1956年和1970年的兩次大修,基本恢複了舊觀。現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等。
金山寺
過去,金山是長江中的一座小島,距市中心約三公裏。清中葉以後,航道北移,南岸泥沙淤積,小島終於與南岸連到了一起。
寺院依山而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念佛堂、留宿處、方丈室等建築,通過廊、簷、石級的巧妙串連,形成樓上有樓、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精巧布局。七峰頂、妙高台、楞伽台等聯綴山腰;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矗立山巔,規模宏大,精巧壯麗。從山腳到山頂,人們隻見有房屋,不見有山,金山由此獲得了“寺裏山”的稱號。北宋王安石寫詩稱讚說:“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麵麵風。忽見鳥飛平地起,始驚身在半空中。”
靈隱寺後來列名為中國佛教禪宗十大名刹之一,久負盛名,至今仍然吸引著大批的進香朝拜者和旅遊者。
金山寺的慈壽塔,七級八麵,相當宏偉。塔西側有個法海洞。傳說法海確有其人,他所住的洞原被白蟒所盤踞,於是法海和白蟒鬥法,取得勝利,占有了此洞。明朝人把這一神話故事和杭州西湖的神話相聯係,形成了完整而優美的民間故事《白蛇傳》。許仙被囚和《水漫金山》故事的流傳,使金山寺名播四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