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1 / 2)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東麓,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洞窟高低錯落,上下五層,綿延兩公裏,是我國現存比較完整的石窟群之一。自北魏曆隋、唐、五代、宋、元至明1000多年,人們共計開鑿出1000多個洞窟,莫高窟因此又稱千佛洞。當初,每個洞窟前麵都有木結構簷廊,簷廊間架設蜿蜒的棧道,彼此相通。遠遠望去,莫高窟猶如一座輝煌巍峨的宮殿群。

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前期。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浚)即位後,一改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毀佛政策,下令恢複佛教,並請名僧曇曜進京,開展一係列宗教傳播活動。武周山位於北魏都城平城附近(在今大同市東北),又是皇帝祈福的神山,所以文成帝命曇曜在此主持石窟的興建。第一批開鑿出五窟,每窟按文成帝及其以前四位皇帝的形象,分別雕鑿出一座高達六七十尺的佛像。雲岡這些最早的石窟稱為“曇曜五窟”,在現在的編號中為16—20窟。第16窟主像為文成帝。文成帝的臉和腳部有黑痣,雕像也在相應部位嵌上黑石,儼然如帝身。第20窟是曇曜五窟的代表作,也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性作品。全窟仿印度草廬,平麵呈馬蹄形,穹窿頂。主佛像高13.7米,造型雄偉,麵龐圓潤豐腴,鼻梁高直,眉眼細長,薄唇上蓄八字胡,兩肩寬闊,體魄健壯,具有北方鮮卑族的體質特征。造像在繼承漢代畫像磚陰紋手法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印度佛教藝術的精華。

今天,我國境內從新疆的庫車、高昌,甘肅的敦煌、永靖、天水,山西大同的雲岡、太原的天龍山,河南洛陽的龍門,河北邯鄲的南、北響堂山,山東濟南的千佛崖,江蘇南京的棲霞山,浙江杭州的飛來峰,四川的廣元、大足到雲南的劍川,有一連串的石窟寺,分布在各個名勝地區,把我們的錦繡河山點綴得更為雄偉壯麗。其中,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寶庫。

1900年,莫高窟16窟內又發現了一個珍藏極為豐富的藏經洞。洞門僅高出地麵一米,像是一個未及完工便被封閉的洞窟。學者研究說,這極可能是11世紀初西夏人征服敦煌時,莫高窟僧人逃難前所封閉,此後僧人再也未歸。900年以後,這個洞偶然間被一名道士發現,很快轟動了世界。洞內存有大量的經卷文書、織繡、畫像,文物共計五萬多件。除漢文寫本外,還有1/6的藏文、梵文、古和闐文、回鶻文等各種民族文字的寫本,以及絹本繪畫、刺繡等美術品幾百件。寫本中除了儒、佛、道三家經典外,還有公元4至14世紀近10個朝代的文物圖書,包括史籍、詩賦、小說、民間文學、地誌、戶籍、帳冊、曆書、契據、信劄、狀牒等。這是本世紀發生在敦煌的一件震驚中外學術界的大事。這些曆史文物和藝術珍品曾被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等大量盜竊。藏經洞打開以後,研究敦煌的人越來越多,敦煌學早已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專門學問。

石窟寺的雕塑、壁畫,是我國古代藝術家把傳統的藝術和外來影響密切結合起來而創造的珍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大多數雕塑和繪畫都以佛教故事作為題材,但也不乏反映各個時代人間現實生活的情景,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寶貴資料。宋元時期,石窟寺的開鑿進入尾聲。明清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市經濟更加繁榮,城市寺廟大量湧現,邊遠偏僻山區石窟寺的開鑿逐漸趨於終止。1949年以前,帝國主義分子對中國石窟寺精美的雕塑和壁畫垂涎三尺,他們鑿佛頭,刮壁畫,盜運出境,極大地摧殘了這些珍貴遺產,令人痛心不已。

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摩崖佛龕即奉先寺石窟,開鑿於武則天時期。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深40米,利用崖麵雕刻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巨像九尊。主佛盧舍那像高達17.14米,居中趺〔fu膚〕坐,頭部微微前傾,身軀雄偉,居高臨下,令人望而生畏。但由於雕像前額寬闊豐滿,雙眼聰穎下視,麵孔微露笑意,無形中讓人感到佛是智慧的化身,充滿了善良與慈祥。有人因此認為盧舍那佛是武則天的化身。全龕布局主次分明,形神兼備。主像左右兩側的天王、力士,威武雄健,與正麵主佛的端莊慈祥,弟子的虔誠以及菩薩的恬靜,形成鮮明對照。這些雕刻作品技巧高超,堪稱唐代石刻藝術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