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北京東四清真寺和牛街禮拜寺(2 / 2)

梆歌樓用來作禮拜之前向教民報告時間,又稱喚醒樓、宣禮樓,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間修建的尊敬閣。元世祖時,有兩位阿拉伯的傳教士來寺傳教,即在閣上儲存經卷。現在的梆歌樓為重簷歇山式方亭建築。

今寺內文物圖書薈萃,有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的《清真法明百字聖號碑》,碑陽為漢文,記敘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事跡,碑陰用漢文和阿拉伯文刻“理本無極”四字;有明代烘製的“清真言”瓷牌,還有各種版本的,其中一部元代手抄本文字工整清秀,保存完好。

東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在今北京東城區東四南大街13號,是北京最大最古老和修建得最好的清真寺之一。它的始建年代說法不一。一說它始建於元至正六年(公元1356年),一說它始建於明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由明代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陳友捐資創建。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代宗朱祁玉禦題“清真寺”。

1974年,國家撥款將東四清真寺修葺一新,創造了一個肅穆、幽靜的寺院環境。現在,這裏是北京伊斯蘭教協會會址,也是中外穆斯林禮拜與節日會禮的場所。

禮拜殿是寺中的主體建築,坐西朝東,它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形式,由三個勾連搭式屋頂和一座六角攢尖亭式建築組成,殿頂銜接處建了一道半弧形影壁,成為頂部的一個特殊裝飾。而在細部的裝飾方麵,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教建築的阿拉伯風格,建築物上滿飾阿拉伯文和阿拉伯式的圖案,如博古、花卉等傳統題材。禮拜殿左右襯以抱廈,古樸宏麗,給人以寬敞、肅穆之感。整個殿堂可容納上千人同時做禮拜。

望月樓平麵呈六角形,重簷歇山頂。碑亭在禮拜殿前的月台兩側,呈對稱形,是伊斯蘭教寺廟中特有的建築。亭內立有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用漢阿兩種文字撰刻的《敕賜禮拜寺記》碑。它記載了重修禮拜寺的經過。

寺內現存主要建築有禮拜殿、南北講堂、水房和圖書館等,麵積達一萬平方米。禮拜殿內金碧輝煌,雕梁畫棟,三座拱門上刻有庫法體經文,刻工精美。整個建築既具有明代特點,又融合了阿拉伯風格。殿後的窯殿為無梁穹頂結構。寺內原有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所建的宣禮樓,清末毀於地震,現在唯餘大圓銅頂,陳列在正殿北牆下。

牛街清真寺內保存著大量的文物和碑刻,除《敕賜禮拜寺記》碑外,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和至元二十年的兩塊阿拉伯文墓碑,都是研究伊斯蘭教曆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牛街禮拜寺建築別具風格。其建築以緊湊對稱為特色,主要有禮拜殿、梆歌樓、望月樓和碑亭等。

東四清真寺原來的規模很大,在大殿南、西、北有很多房屋,主要做小學用。清代,小學是我國大清真寺內的必有設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