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伊斯蘭教,約在8世紀之後,穆斯林已逐漸遍及歐、亞、非三大洲,伊斯蘭教由阿拉伯的民族宗教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中國的隋唐文化對以經商聞名世界中世紀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影響至為深刻。穆罕默德在傳教初期,為了鼓勵穆斯林尋求友誼,增長知識,曾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於是,一批又一批勇敢虔誠的穆斯林,不遠萬裏,克服險阻,來到了中國,同時也帶來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在7世紀中葉。傳入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水路,從大食(唐以後中國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出發,渡印度洋,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廣州、泉州、揚州,即沿著古代的“香料之路”東來;另一條是陸路,從大食出發,過天山南北,穿河西走廊進入中三著名的伊斯蘭教寺廟135原,即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而來。
唐朝初期,統治者對外采取和平友好政策,對外來商人的宗教信仰也予以容納和尊重。僑居中國的大食、波斯人受到政府禮遇,人數越來越多,並逐步形成以穆斯林為主的聚居區“蕃坊”。在唐政府的幫助下,他們修建起朝夕需要的清真寺。廣州的懷聖寺、泉州的麒麟寺、杭州的鳳凰寺、揚州的仙鶴寺,就是早期來中國經商的穆斯林在東南沿海建立起來的伊斯蘭教四大名寺。至宋代,伊斯蘭教借助海上貿易之便利,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元、明兩代,伊斯蘭教因中國統治者對伊斯蘭教及其信徒采取友好的政策,而得到迅速發展。那時,除著名的長安清教寺、廣州懷聖寺、泉州清淨寺等得到大規模修繕以外,燕京、和林、杭州、定州、昆明等地,都有著名寺廟。全國各地,凡穆斯林所處之地,都建起了大小不等的清真寺。
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流傳過程中,吸取和改造了中國某些固有文化的因素,以儒家思想闡發伊斯蘭教教義,逐漸形成了中國伊斯蘭教的特色。比如,伊斯蘭教和中國封建製度相結合,形成教坊製和門宦製。在宗教建築、宗教節日、宗教習俗等方麵,大量吸收了中國的東西。國外絕大多數伊斯蘭教寺廟和我國沿海與新疆的某些清真寺,均采取阿拉伯或中亞風格,大殿上均有圓頂建築,有的還單獨建有尖塔。中國內地大部分著名清真寺則不同,大多采納以中國傳統的殿宇式四合院為主的建築樣式。
1300多年來,伊斯蘭教先後在中國的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當中傳播。不僅對我國回族的形成,而且對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現在,北京、天津、上海、泉州、廣州、新疆、寧夏等地都有不少著名的清真寺,這些地方既是穆斯林禮拜與節日會禮的場所,也是不可多得的宗教名勝,可供人們了解和研究伊斯蘭教。
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內的牛街,是北京市回民聚居的地區,這裏的清真寺,是北京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的一座伊斯蘭教寺廟。牛街清真寺又名禮拜寺,創建於遼統和十四年(公元996年),由外籍伊斯蘭教人士那速魯定創建。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曾得到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牛街清真寺後,康熙皇帝親筆題額“禮拜寺”,因而牛街往後隻稱禮拜寺,以便和其他清真寺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