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第6章公孫醜上1(1 / 1)

本篇導讀

本篇共九章,從內容上可以大致分為兩組。其中一、三、四、五是一組,論述仁政的問題。這部分對於當時各諸侯國的暴政有所揭露,並認為這樣的形勢正是推行仁政的大好時機,因為必能得到人民的熱烈擁護,從而實現統一天下的“王道”;與此相反的“霸道”,則是靠武力征服,那是不能使人心悅誠服的。至於仁政的具體措施,在第五章裏提出了五項政策,大意是尊賢使能、減免賦稅、實行井田製。另一組則論及個人修養以及人性論方麵的問題,包括二、六、七、八、九各章。第二章從“不動心”說起,最後涉及對孔子的評價,是《孟子》一書中極重要的篇幅。所謂“不動心”,指的是不因處境、待遇等外部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心態,達到這種境界的兩個環節,一是“知言”,二是培養“浩然之氣”。“知言”是思想認識能力的表現,“浩然之氣”盡管是一種正大剛毅的道德情感,仍然是道義原則指導下日積月累的道德實踐的成果。知言則不惑,氣盛則意誌堅定,所以是“不動心”的條件。第六章提出的“四端說”,意謂仁、義、禮、智等品質在人的天性中有其基礎,集中概括了孟子在人性問題上的主張。七、八兩章,分別談到“反求諸己”和“與人為善”的修養方法。

公孫醜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複許乎(許:期待。)?』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曾西:曾申,字子西,曾參之子。):「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cù)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fú)然不悅(艴(fú)然:生氣的樣子。),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由反手也(由:通“猶”。)。』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幹、箕子、膠鬲(ɡé)——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冠盟小說網WWW.GUANM.COM,希望大家可以喜歡。(藝術小說網http://www.jiya168.com)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