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導讀
本篇共三十八章。前四章主要闡述“仁者無敵”的思想,譴責春秋時期的不義之戰,批判窮兵黷武的不仁行為。第七、八章主要是議論時弊,抨擊當時流行的複仇之風,抨擊諸侯設關卡擾民等不良的社會現象。第十二至十六章以及第二十七、二十八章主要論及為政之道,呼籲統治者實行仁政,並明確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第二十五章主要論及個人道德人格的完善層次,以道德程度的高低將人分為六類。第二十九至三十五章主要論及君子修身之道,指出君子應以大道為立身之本,嚴於律己,減少**,確保修養目的的純正性。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醜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複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譯文
孟子說:“梁惠王實在是不仁德啊!仁人把施與他所愛人的仁德推及到他所不愛的人身上;不仁者把加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他所愛人的身上。”
公孫醜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梁惠王因為土地的緣故,不惜犧牲百姓的血肉之軀去作戰,被打得大敗後,還準備再戰,唯恐不能戰勝敵人,因此又驅使他所喜愛的子弟去作戰送死,這就是把加給不愛的人的禍害推及到所愛人的身上。”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那一方比這一方好點,那是有的。‘征’的意思是上級討伐下級,同等級別的國家是不互相征討的。”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武成》:《尚書》篇名,敘述了周武王伐紂之事。),取二三策而已矣(杵:舂杵,舂米用的棒槌。一說形狀像杵的兵器。)。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策:編成的竹簡。)?』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隻取其中的兩三頁罷了。仁人天下無敵,憑借周武王這樣最仁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最不仁的人,怎麼會讓鮮血流淌得足以把杵都漂起來呢?”
賞析與點評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時應學會分析、辨別,不可迷信。敢疑、善疑,才可能獲得更多更準確的知識。
冠盟小說網,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