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預防保健,中醫將其稱之為“治未病”,其內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後防複三個方麵。中醫養生理論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四氣調神大論》中:“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開創了中醫對這一領域的獨特認識和精辟見解。中醫的這一養生保健思想,在曆史上各時期的典籍中都有體現,且不斷發展和完善。

早在春秋戰國,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等,都曾投入養生研究。他們的研究並不在一般攝養祛病的具體方法,而是把對養生問題的思考和認識作為宇宙觀、人生觀的有機組成去探索深層次的精神修養藝術,設計自己理想的人生方式,並將以此去體驗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所以中國的養生學問,一開始就處於很高的起點。

神農嚐百草、黃帝作《內經》、伏羲畫八卦,雖是曆史上的傳說,而集先秦時代醫學大成的《黃帝內經》行世兩千多年,確是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奠基之作,融彙貫通了當時先進的哲學思想、科學知識,以及眾多流派的醫療經驗,創立了比較完整的傳統醫學理論體係,這就使中醫養生保健這門學問從一開始就納入了獨特的科學發展軌道。

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美國開展了類似於中醫“治未病”內容的以“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結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會學和經濟學家把“治未病”理論稱之為“供得起和可持續的醫學”,“治未病”是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有專家指出,中醫治“未病”,養精調神是支柱、合理飲食是基石、強身健體是動力、科學用藥是保障。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009年版)·健康教育服務規範》中提出:運用中醫理論知識,在飲食起居、情誌調攝、食療藥膳、運動鍛煉等方麵,對城鄉居民開展養生保健知識宣教等中醫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資料、音像資料的種類、數量、宣傳欄更新次數以及講座、谘詢活動次數等方麵,應有一定比例的中醫藥內容。

有鑒於此,我們已邀請有關名老中醫,組織開展了中醫健康知識巡講活動。最近,甘肅省健康教育所又組織編寫了《中醫養生保健歌訣》一書,以朗朗上口、容易記憶的歌訣形式,從養生保健總論、調節情誌、飲食療法、運動鍛煉、四時節氣、居家生活、戒煙限酒、花療藥療、常見病防治等多個方麵,較為係統、全麵地總結了中醫藥養生保健理論的精華,是一部運用中醫“治未病”理論指導養生保健的實用性科普讀物。我們希望這本科普書籍的出版發行,能為廣大群眾帶去更多的健康知識,指導日常保健的實踐。並能麵向基層,大力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以此作為運用中醫藥基本理論開展健康教育的新嚐試,進一步推進“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和“健康教育進家庭”活動的深入開展,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健康服務。

甘肅省衛生廳廳長: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