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小傳(3 / 3)

繼《變形記》之後,卡夫卡於一九一九年出版短篇作品集《鄉村醫生》。當中《鄉村醫生》一篇刻畫鄉村醫生為了借馬車趕去看診,隻好以自家女傭的肉體作為與車主的交換條件。對此安排,女傭雖不情願卻無以抵抗,醫生雖不認同卻無能為力。卡夫卡再次讓讀者看到他在麵對生命的掙紮與社會的不公時,視人為卑微存在的灰暗觀點。

一九二四年,卡夫卡出版最後一部於他生前問世的作品集《饑餓藝術家》。其中《饑餓藝術家》一篇敘述一名節食表演者本來事業如日中天,但漸漸地節食表演不再流行,表演者竟被遺忘在他做節食表演的籠子裏,無人聞問直到餓死。同年,卡夫卡死於肺結核。

長篇代表作

卡夫卡的三部長篇《審判》《城堡》《美國》皆在身後由摯友布洛德編輯出版。

卡夫卡自一九一四年起著手寫作的《審判》,首先於一九二五年出版。故事中,主人翁約瑟夫·K某天早晨醒來便莫名遭到收押,最終不明就裏地被判處死刑,並在三十一歲生日前夕被執行處決。

其次出版的是一九二六年問世的《城堡》,卡夫卡於一九一八年始撰。小說描述自稱是一名土地測量員的K前往一座城堡,城堡中住著一位權力至高無上的堡主,K力圖與強權相抗,爭取城堡公民的身份,好在隸屬於城堡的村莊裏落腳。對於這部未竟的巨著,布洛德表示:“卡夫卡沒有寫結尾的一章,不過有一次我問他這部小說會怎麼結束,他跟我說了。這個據說是土地測量員的人,至少在某一方麵得到了補償。他沒有停止對抗,卻因精疲力竭而死。臨死時眾人圍在他的床邊,而城堡的決定剛好下達,說盡管K在這個村莊裏並沒有居住的權利,但顧念到某些其他的情況,特準許他在此生活和工作。”

最後出版的是一九二七年問世的《美國》,卡夫卡早在一九一二年即開始撰寫本作。主人翁卡爾因女傭懷了他的孩子而被父親逐出家門、送往美國,原來還對新生活滿懷憧憬,之後卻接二連三、陰錯陽差地發生各種不幸的遭遇,隻得不斷逃跑或受到驅趕。在寫作過程中,卡夫卡對這部作品益發不滿,自認謬誤不斷,不如擱筆。最終,卡夫卡也確實貫徹了這個決定,《美國》的結局自此成為懸案。

卡夫卡筆下的人物總是滿懷對生存的深層焦慮以及對自我救贖的無望追尋,三部長篇連同中篇代表作《變形記》,奠定了卡夫卡在文學史上現代主義大師與存在主義文豪的地位,後世更屢有改編,以電影、舞台劇、動畫形式出現。

一生坐困布拉格城內,與世長辭前終得淺嚐幸福滋味

卡夫卡一生曾三度訂婚,也三度解除婚約──一九一四年、一九一七年與菲莉絲·包爾,一九一九年與茱莉·沃裏契克。在《給父親的信》以及身後留下的日記中,根據卡夫卡的自述,每當打定主意要成家,卡夫卡便會陷入自己無法掌控的不安與絕望當中,夜裏不能成眠,白晝整日頭痛欲裂,生活一團混亂,簡直無以為繼。盡管卡夫卡視娶妻成家為脫離父母獨立的表現,但終究還是無法跨過婚姻的門檻。

一九一七年,卡夫卡被診斷出肺結核,到了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二二年,病情惡化,迫於健康因素請假至塔特拉山休養,並於一九二二年正式離開任職了半生的勞工事故保險局。一九二三年夏天,卡夫卡在妹妹的陪同之下至波羅的海度假,邂逅了芳齡十九的朵拉·迪亞芒。是年九月,卡夫卡搬離在布拉格的父母家,到柏林與朵拉同住。人生中第一次,卡夫卡不顧父母反對,離家追求愛情,終得短暫淺嚐幸福滋味,並寫下了相對而言較為愉快的短篇作品《一個小女人》。

次年三月,卡夫卡回到布拉格住院接受治療,三個月後與世長辭,結束了惶惶不安、坐困愁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