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過來說說近處,這個城市就是例子。
這座城市,地處西部,幾天前還看到對外宣傳說是“天府之國”一類什麼的,當然了大家都知道單是史書上記載的“天府之國”就有不少,再加上自稱的,“天府之國”這種國中國怎麼算也有十幾二十個。雖然各朝各代有著各自的說法,但大體上沒有幾平方公裏的綠地還是很難說的過去。
想起來三十年前人的觀點是“風景好,能當飯吃?”這一類的話,因為一個叫做經濟的詞彙,所以山水風光就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東西,當時經濟大開發的時候毀了不少林地樹木,加上水體汙染,一時間原有風光有些慘不忍睹,就這樣結果經濟沒發展上去。當然如果拿它和其他城市比較一下就知道,為了發展經濟,這座城市破壞環境還是太仁慈了。當時鄰市綠地麵積減小是以百分比計算,而這裏隻能用千分比。
時代在發展,觀念在變化。表現之一是三十年前的鬼故事都說半夜十二點,而現在已經是說半夜三點了,估計以後鬼故事就要發生在大白天了,因為現在大點的城市白天和晚上基本沒區別。
正在當地人埋怨政府沒把經濟抓上去的時候,誰知到前幾年峰回路轉,外麵的某個大人物說這裏風景好,帶來一大幫文人大款高官朋友來度假,買房。以此契機當地人就開始主攻旅遊業。
現在在外麵也打廣告號稱是“風景如畫”如此這般。說是風景好,陳輝覺得其實是他們那裏樹全砍完了,這邊還留了幾棵。
以前破壞的山水風光,大體上已經修複完善。山水可以修複,但也有不能修複的。比如現在偶爾有人會遺憾當年毀掉了太多的古跡。當然要去的那個學校不在破壞之列,不過他到覺得那片“廢墟”沒有被拆掉真是個意外。
陳輝的意思是:“這房子怎麼看,要是在他老家那邊肯定已經被拆掉了的,至少是作為學校的門麵。”“破的實在是無法理解!”陳輝有些感歎,這所學校看上去也太舊了點吧!青磚綠瓦紅牆,雖然這個形容有些問題,但基本上就這個樣子,而且仔細看的話牆上還有裂紋,記得小時候到隔壁一座農技所大院去的時候,看到過和這個政教樓一樣的大樓,不過因為老舊,十年前已經拆了,也不知道這房子多大歲數。
現在的常識就是,學校是越修越漂亮,教學質量緩一步,學校修漂亮點,名校要顯示身份,雜牌學校要吸引眼球,報考時看遍了各校簡介,就沒哪個學校這麼不修邊幅的。總不至於是學校連這點錢都拿不出來?教育可是當代最暴利行業三甲之一!
往好處想,可能校領導不喜歡搞麵子活,學校要的是氛圍,有曆史,才能有沉澱,有沉澱就是有實力。
但願吧!橫豎都要上這條船了,還是要往好處想,別給自己太大的負擔。
這學校,也許裏麵不算太破吧,覺得手臂有些發困,換了一下推行李的姿勢,走進學校,慢慢欣賞著這個以後要停一段時間的地方。
學校大體上是東西走向的長方形,大門向西開在千千萬萬以友誼命名的路中的一條,往南延伸幾百米就到了河邊的大橋,這裏的人都叫它二號橋,一號橋已經拆了,三號橋還沒建好,所以這個名字……反正就是這個名字吧。沿河向下幾百米河流突然轉向東北形成一個拐角。
城市是在這條由西北而來,轉向東北的河流所劃出的三角形地帶,而學校的位置就是這個三角形的接近頂點處,除了街對麵隻有學校北邊有房子,不過這一片房子不屬於新城區規劃,因為學校周邊拆遷比較麻煩。
從學校大門進去,左右兩條主幹道順著行政樓兩側向前延伸,最後彙聚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型的橢圓,把學校分成三個更長的東西長條和最東邊的一個方格。
靠北的一側是學生宿舍樓,一共九座除了一號樓沿著拐角修建,其他的每兩座一組,中間夾雜了一些小的商店隔開。
南側是五座教學樓,沒什麼好說的。
靠東邊,主幹道外側的是食堂,澡堂和似乎已經廢棄的校工廠倉庫,將一片區域隔開,裏麵就隻有一顆大樹,高聳的樹枝還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