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幹戈不息的軍事之謎(1)(2 / 3)

3、古代戰爭中所用的弩是怎樣發明的

弩是在我國古代比較流行的一種狩獵工具,它在我國武器發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曆來許多學者都對它產生於何時發生了興趣。我國學者早就開始深入研究,但由於當時客觀條件的限製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所以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難以一致。

一種說法是認為,在中華民族形成之時就發明了弩,《古史考》記載“皇帝作弩”。但很多學者認為這種說法依賴於傳說,不足為信。

徐中舒在《弋射與弩之溯源及關於此類名物之考釋》一文中提出,弩在商代就已出現。在甲骨文中有一“弘”字,這“弘”字就是弓上有一臂,與弩的形象比較一致,這可以說明商代已經使用弩。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弘”字的解釋並不是這樣。

後來,史學界又把這一尚未解決的問題提了出來,並展開了一番爭論。1961年,郭寶鈞在第二期《考古》雜誌發表了《殷周的青銅武器》一文,他說:“發矢漆弓和木弩(弓有臂者)長沙也有發現(指長沙戰國墓中的發現),惟銅製的弩機在戰國還未製作。”他的這種說法很快便引起了異議。

不久,《考古》雜誌又發表了周慶基《關於弩的起源》一文。周慶基認為戰國時銅弩已經出現,因為在《貞鬆堂集古遺文》與《三代吉金文存》等文章中均有戰國銅弩之記載。而且,我們從《墨子·備高臨》及《南越誌》等記載中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製造銅弩機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南越誌》記載:“龍川有營澗,嚐有銅弩牙出水……父老雲:‘越王弩營處也’。”周慶基在考證郭寶鈞文章中的不足後,提出了弩應該是春秋時期楚國人發明的觀點。

首先從文獻記載來看,《吳越春秋》曰:“陳音對越王道:‘弩生於弓,弓生於彈……(楚)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刀,然後諸侯可服。’”其次從考古發掘來看,在長沙戰國墓中已出土了木弩,說明楚國人最早普遍使用弩。後來,隨著互相交流與發展,中原的韓(《戰國策》載)、魏(《荀子·論兵篇》載)等國家也開始製造弩,到了戰國末年,又發明了“連弩之車”。劉仙洲《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一書也同意周慶基的這一看法。

近幾年來,一些學者從民族學角度入手,提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宋兆麟、何其耀等通過對納西族的地弩、獨龍,鄂倫春族的地弓等少數民族的手指弩進行深入研究之後,發表了《從少數民族的木弩看弩的起源》一文。他們認為過去研究者把銅弩機的出現作為弩產生的標誌是不準確的,而弩發明的標誌應該是木弩的出現,這樣一來,他們便把弩的起源追溯到原始社會晚期。

4、牧野大戰究竟發生在哪裏

發生於公元前11世紀的牧野大戰,是周滅商的一次決定性戰役。古籍上關於牧野大戰的記載很多。那麼這樣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呢?所謂“牧野大戰”的“牧野”,又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地方呢?曆來學者對此說法並不一致。

周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姬姓部落,到第十五世周文王時,周已經成為商朝西方的一個強大的國家。那時候正是商王紂統治時期。

商紂荒淫殘暴,沉溺於美女酒色,不理朝政,卻又喜歡發動武力戰爭,於是造成了整個國家民生疾苦,商朝統治搖搖欲墜。

周文王這時也被商紂囚禁。獲釋返國後,他與薑尚等人秘密策劃以周代商的策略,決定表麵上繼續臣服於商,暗中則整頓政治和軍事以擴大勢力。

文王死時,已是“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了。文王的兒子姬發即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周武王。武王後來在盟津大會諸侯,願意從周伐商、自動而來的諸侯達八百之多。

兩年後,商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空前的分裂,商紂聽信讒言,殺死了王叔比幹,囚禁了箕子,微子逃到別的國家。商朝分崩離析,紂已經無法再維持他的統治了。

周武王認為攻打商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率領兵車300輛,虎賁(周王的近衛軍)3000人、甲士4.5萬人,聯合了庸、蜀、羌、彭、濮等方國部落,向東討伐商紂。

當武王率領大軍從盟津渡過黃河,到達距離國都朝歌僅70裏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時,商朝的軍隊主力還在東南戰場,一時難以調回。紂王隻好把大批奴隸和從東夷抓來的戰俘匆忙武裝起來,驅上牧野戰場。

商朝軍隊雖然有70萬人之多,但軍士都十分痛恨商紂,根本無心與周軍作戰,於是就在前線倒戈,引導周軍進攻商紂。

當夜,商紂見大勢已去,就在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商朝百姓都立於朝歌郊外以迎武王,武王在群臣擁下率軍進入商都。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戰。

古文獻上關於牧野的位置也有很多記載。《尚書·牧誓》孔安國作的傳說:“牧野,紂近郊三十裏地名牧。”許慎《說文解字》說:“坶,朝歌南七十裏地,《周書》武王與紂戰於坶野。”許慎所說的坶也就是牧,這兩個字在許慎的年代是通用的。《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紂都近郊三十裏即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