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1780年左右開啟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社會。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到19世紀上半葉慢慢擴展到歐洲大陸和美國,它通過機器代替人工,使每個人每天的物質產出大大提升。到了19世紀後半期,美國許多行業的物質產能開始超過需求,開始出現“市場營銷”“大眾廣告”這些新型職業。試想,當社會處於物質短缺的時候,是消費者自己去尋找商品,是賣方“俏”買方“賤”,賣方當然不需要花錢做廣告、做“市場營銷”了。可是,隨著物質生產能力於19世紀後半期超過需求,買方就走俏了,賣方就必須在競爭中通過廣告獲得消費者的注意。所以,在相當程度上,大眾廣告的出現標誌著率先進入工業革命的社會開始走出物質短缺的時代,向物質過剩的時代邁進。
到了20世紀,特別是隨著中國於1978年後開始改革開放,工業革命不僅使先發達的國家走出物質短缺,而且使中國、印度這些人口大國也快速走出物質短缺,進入產能過剩時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過剩的物質產能通過出口市場找到了銷路,但之後出口市場漸漸飽和。與此同時,與產能過剩形成最大反差的是中國社會的金融供給嚴重不足,金融服務供不應求。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當物質產能過剩的同時金融產能短缺,那就說明物質生產的總體邊際價值為負值,而金融服務的邊際價值最高。也就是說,此時需要重點發展的不是傳統的“實體經濟”或“實物經濟”,而是金融行業,因為後者的邊際價值最高,金融業的發展能快速提升社會的整體效用。因此,從經濟學和金融的邏輯來說,應該“要重點發展金融經濟”。
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年頭不久,很多人對於金融行業有誤解。金融作為現代社會、現代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會因為一次或幾次危機而中斷或者消失,恰恰相反,危機有時甚至是金融業必要的清毒、消毒過程,為其接下來更健康、更深入的發展奠定基礎。退一步講,金融業伴隨各發達經濟體存在並深化發展了多個世紀,這一事實本身就證明了金融對社會的正麵價值。在看到並認同這個結論的同時,我們還有必要認清金融背後的邏輯。
當金融給國家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隨著產權保護體係、契約執行體係及保障市場交易安全的其他製度的逐步發展和完善,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也發生了質變。和曆史上的“康乾盛世”相比,現代普通人的真實收入也翻了幾番。不僅收入的“量”有巨變,而且生活內容和品質也發生了巨變。今天許多消費品是200多年前所沒有的,冷藏技術和交通工具也使我們的食物結構不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的限製。金融和財富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收入的增加,而且大大擴充了生活、消費的種類與空間,讓普通人也能夠生活得更加舒適。
今天的我們很幸運,能夠目睹中國和世界財富在近半個世紀的快速增長,而且,我們有著比前人更好、更係統的機會認清財富的邏輯,看清楚科學技術、全球化、證券製度等給我們帶來的財富的增長。但與此同時,很多人對於金融和財富背後的邏輯的理解可能還有不少錯誤的看法,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繼續幫助社會公眾消除對金融和財富的誤解。這些都是我創作《金融的邏輯》《財富的邏輯》這一係列圖書背後的動力。
《金融的邏輯》和《財富的邏輯》,收錄了我多年來在這兩方麵的研究文章。《金融的邏輯》偏重從曆史和國家的宏觀角度,通過金融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國家的發展,展現金融的內在運行邏輯,闡述金融的本質,以及其對人類進步和發展、國家經濟和財富增長的作用,便於讀者對金融有一個深刻的立體認知;《財富的邏輯》則更側重於從微觀和個人層麵,從財富創造和創富工具、創富渠道、市場監管等方麵,闡述如何能夠更好地利用金融和資本,獲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希望我的這些書,能夠給讀者朋友們帶來更多的幫助。
陳誌武 2020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