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從學校回來的神色不太對,媽媽問你半天,你才支支吾吾地說,因為見到了下學期的新老師。
“她好凶,又好高。”你指了指廚房的門框,“比哥哥還高得多,差不多要碰到上麵了。”停一下,又說:“但是我們不能問她多高喲!”
“為什麼?”爸爸問。
“因為她會生氣。凱莉的哥哥以前被她教過,說有個同學問她多高,她馬上把臉板下來罵‘怎麼這麼沒禮貌?回去好好檢討一下’。她今天還嚇我們,說她的班不好混,每個禮拜要寫讀書報告、要分組比賽拚字,還要看《兒童紐約時報》,今天已經發下一個單子。”你掏出一張印好的東西,上麵寫著下學期第一天上課要帶的東西,果然密密麻麻一大堆。
“嚴一點好!”爸爸說。
“可是我好害怕。”你看了看爸爸和媽媽。
媽媽對你笑笑:“跟你哥哥小時候一樣,一碰上重新分班和換新老師就害怕,可是上課沒幾天又好了。”
“是啊!”爸爸也想起來說,“那時候他上史岱文森高中,第一天緊張得拉肚子,說他一定跟不上。我們還要安慰他,先去讀讀看,如果實在難,就轉回來,上附近的學校,但是沒去幾天,就適應了。”
爸爸可以再告訴你個秘密,你哥哥連去哈佛之前,都緊張得要命,還是由爸爸媽媽送去的。
但是沒多久,他卻打電話回來說:“哈佛不怎麼樣!”
那時候,爸爸媽媽就放心了。因為當他覺得別人不見得比他強,老師也不見得偉大的時候,就表示他已經能跟得上,而且已經有了自信心。
現在你的心情不是跟哥哥當年一樣嗎?老師突然換人了,原來要好的同學不見了,你好像一下子得獨自麵對新的挑戰。
換成爸爸,爸爸也會緊張啊!
要好的同學都被拆散,當然也是令你傷心的原因之一。
但在幼兒園跟你最要好的瑪麗奧,不是又跟你同一班了嗎?
你記不記得,當小學一年級,她沒跟你同班時,你還氣得哭呢!
後來媽媽特別去學校問老師,能不能把你們分在一起。老師居然說就因為你們走得太近,總是黏在一塊兒,所以不能分在一班。他還說每一年分班,都會特別把要好的孩子拆開來。
我們先不同意,後來才發現,你自從重新分班,英語就突然進步了。因為你不能再跟同一個女生,用你們習慣的那幾句話交談,而需要跟每個新同學接觸,適應大家的口音。
親愛的孩子!你要知道,將來你進入的社會,有著黑白黃紅棕各個種族,有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你可能不斷換新工作、不斷交新朋友、不斷有新老板、不斷有新環境。
這跟你們學校年年重新分班、換新教室和新導師的道理不是一樣嗎?
你也要知道,換新老師對某些同學是有很大幫助的。
你不是聽見台灣的××姐姐說了嗎?她因為在高中三年都是同一位導師,那位老師不喜歡她,使她一直很痛苦。想想!如果她的學校也能年年換導師,對她不是好得多嗎?
你會發現有些原來沒有好朋友,又不被導師疼愛的同學,很可能當他“重新來過”的時候,就一下子交到好多朋友,又因為得到新老師的喜愛,而功課進步了。
當然,也可能有些“上個導師的寵物(teacher’s pet)”,因為不懂得跟新老師相處或自以為了不起,引起新老師反感,而不再是“班上的紅人”。
這有什麼錯呢?本來我們就不可能得到每個人的掌聲,將來你進入社會也是一樣的,你不可能得到每位長官的青睞。
說實在的,當爸爸知道你們學校分班的方法之後,真覺得他們在為學生創造一個未來的社會。
他們預定四年級有五班,就要每個三年級的老師在這學期把班上孩子分成五組,每一組都有成績最好和最爛的學生,而且把那些死黨,分在不同組。
接著由校長抽簽——
抽一個四年級的導師,再由三年級各班的每個組中,抽一組出來。
於是,新老師的班上一定有成績最好,也有成績最差的學生,每個孩子也一定在班上隻有五分之一(包括他自己)的同學是上學年同班的,而那些人又不會是他或她的死黨。
沒有家長能托人情,希望自己的孩子分到哪一班。除非知道下學期哪位老師跟自己是親戚或有業務往來,或是“已經教過自己的小孩,又不喜歡那個孩子”,才能向學校要求“不要分到那老師的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