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不要和別人抬杠較勁(1 / 2)

任何人都喜歡來自對方的話語充滿了溫和的感覺。我們大概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工作或者生活中,若是有來自對方的不同意見,如果對方是用溫婉的語氣表達出來的,那麼也不會讓自己過於抗拒;相反,如果是硬生生的話,即使對方是一片好心,也保不齊讓我們心生反感。

有的人能說會道,凡事都能講出個“一二三”來,但不一定能讓別人買賬。這是因為,一個會說話的女人會很討人喜歡,但是一個“沒理攪三分”的愛抬杠的女人,則不見得會受歡迎。

關於“抬杠”,百度百科裏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由東北的抬杠會而來。這是很久以來最我國北方地區殘存著的一種習俗,也就是所謂的“抬杠會”——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這一天,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麵有轎子,一個伶牙俐齒的小醜坐在裏麵。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裏穿梭,圍觀的人則和那個小醜隨機式的比賽鬥嘴,甚至用自認花巧的話來對罵。

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後,成了中國人“抬杠會”的起源。原是指抬轎或抬靈柩的一個差事,因為這個差事需要“抬杠”的人不能隨便“撂肩”,所以抬杠的人必須堅守各自的崗位。演變至今,這個詞語已成為兩個人爭論不休、各持己見、誰也不肯服輸的代名詞了。

有著抬杠癖好的人,一般表現為不給別人發言的機會,並經常對別人說的話發表不同意見。對於這種現象,心理學家認為是一種自戀和逆反心理的表現。因為有自戀心理的人特別在乎自己的感覺,不會換位思考,更不會替他人著想。他們往往喜歡將自己“變身”為救世主,覺得凡事都應該自己說了算,別人得服從自己。

這種人往往有著長於一般人的口才,他們的思維也比較活躍,他們與人交談往往就像一場精彩的辯論。然而,話說得精彩不見得就有人願意聽。

我們看看下麵這個職場中關於“抬杠”的案例:

孔傑在一家企業擔任會計職務,由於工作年頭長,她自恃資曆老,學曆高,平時在單位上不僅愛和同事抬杠,也喜歡與領導“頂牛”。

有一回,領導安排她抓緊時間去稅務局報稅,可孔傑卻認為,上司不懂財務,純粹是瞎指揮。於是,孔傑就磨磨蹭蹭地遲遲不動。領導見狀對她說:“再不報,就要罰款了。”孔傑卻說:“怕什麼,我做了這麼多年的會計還不懂。”

領導又說:“作為我部門的員工,你要接受領導對你的安排。”聽上司這麼說,孔傑有點惱火地說:“我來這裏工作的時候,你還不知在什麼地方呆著呢,憑什麼就得讓我聽你的!”

領導也有些氣惱,但考慮到周圍還有一些同事,便強壓火氣,沒有發作。

平時和孔傑關係不錯的兩個同事急忙勸孔傑,其中一個說:“你這是怎麼了,平時和我們抬抬杠就算了,居然和自己的頂頭上司頂牛。”另一個說:“長此下去,上司肯定會炒你的魷魚,給你穿小鞋的。”因此,她們打算好好開導孔傑。

一天,那兩位關係不錯的同事,把孔傑叫到一家咖啡館,對她好言相勸:“上司畢竟是上司,你這樣和她抬杠,讓她如何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