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自信”有時也會成為絆腳石(2 / 3)

徐達每年春天掛帥出征,暮冬之際還朝,回來後立即將帥印交還,回到家裏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按理說,這樣一位兒時與朱元璋一起放過牛的至交,且戰功赫赫,甚至朱元璋還將自己的次女許配給徐達,他完全可以“享清福”。

朱元璋也在私下對他說:“徐達兄建立了蓋世奇功,從未好好休息過,我就把過去的舊宅邸賜給你,讓你好好享幾年清福吧!”這些舊邸,是其登基前當吳王時居住的府邸,地位高貴,可徐達就是不肯接受。

徐達功高不驕,還體現在他好學不倦、嚴於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達,少年無讀書機會,但他十分好學,虛心求教。他每次出征都會攜帶大量書籍,一有時間便仔細研讀,掌握了淵博的軍事理論。因此每每臨陣指揮,他都料敵如神,進退有據,且每戰必勝,令人心服。

身為統帥的徐達,還能處處與士兵同甘共苦,不論他作了多大貢獻,既不邀功,也不邀賞,視自己如平常人一樣。因為他懂得做人,不管官有多大,自己有多大能耐,都不要強出頭,所以他才會得善終,而不像韓信一般,張狂到最後走投無路。

徐達輝煌的一生,與他低調做人是分不開的,他有功不邀,小便宜不占,所以才留名青史,沒有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低調常常是一種很合適的戰略,尤其是對於剛剛進入職場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首先,要在職權上表示低調。

你要記住,你的上司永遠是“最上的”,是第一個要重視的人,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往往辨不清主次。

小王剛上班那陣子,什麼人情世故都不懂,誰叫他做事都立即幹。幾個月後,有人偷偷告訴他,老總對他有意見了:做事不夠麻利,拖拖拉拉。自那以後,他一改往日的原則,將上司吩咐的重要工作在其他工作之前完成,不久,他就贏得了上司的稱讚。

一般應這樣:先做上司交代的工作,不管多忙,其他事務都要暫放一放。其實,無論你做什麼,都是在為公司服務。先幫上司處理工作確是上乘之選,能使自己更受歡迎。

其次,要在業務上表示低調。

這並不是說需要你表示自己業務不行,而是應該表現出你在業務上是一個“雜家”!現在的職場很青睞綜合型的人才,知識豐富的“雜家”越來越吃香。不過,有的人隻願意做自己分內的工作,而且,將分內分外用明確的界線劃得很清楚,這是最令人反感的。其實,在很多時候,分外的工作對於員工來說是一種考驗,能夠把它做好,也是能力的體現。具體表現就在於,你在自己的職業範圍上,應該是一個低調的“專業人士”,同時,你必須也是一個“雜家”。隻要上司發令,你就應該行動。有時還必須沒事找事做,即使不是分內的工作。這樣的人可以定義為“招之則來,揮之則去”的人。你不要把自己的業務或者工作定義得太準確、太突出,隻有這樣,你才能在辦公室留下熱情洋溢的美名。

修煉心法 含蓄的低調

低調不是安貧樂道,也不是在物質短缺單一時期所謂的“樸素”,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隻有你在精神境界上有了足夠的沉澱,你才有可能在精神生活上保持低調。低調是和含蓄聯係在一起的。中國人講究含蓄,即從表現出來的有限東西上來反映那些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含蓄可以激發人的聯想和思索。低調正是如此,它是增強“意境”的一個重要手段,即使你表現出了某個片斷或局部的東西,也可以讓看到你的人“浮想聯翩,思之無盡”。低調彌漫著一種深遠的“意境”,能給別人留下深思遐想的空間,讓人產生豐富的遐想和強烈的共鳴,這裏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尺度和分寸。在低調的時候,你永遠可以保持這種尺度和分寸!相反,你的高調會破壞這種尺度和分寸,使你喪失你的“距離美”。

第三節 絆腳石3 過度自信

職場透視

趙霜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律師,業務精湛,口才出眾,思維敏捷,一向自信。他根本看不起事務所裏的同事,因為他覺得他在這個所裏接的案子最多,更何況成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沒有人能和他比。所以他和同事的關係處得也不是非常好。這一次,趙霜接手了一個民事糾紛官司,這可以說是一個很小的案子,對於趙霜來講,這可謂小菜一碟。簡單地準備後,趙霜就精神抖擻地走進了法庭。一陣口若懸河、慷慨陳詞之後,趙霜對這個案子已經有了九成的把握。但是,沒想到對方的辯護律師在最後的關鍵時刻給趙霜指出了一個“硬傷”:連民法第幾條第幾款都說錯了,還有什麼資格坐在法庭上。這個錯誤對趙霜來講簡直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向來躊躇滿誌的趙霜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犯這樣低級而致命的錯誤。後來,趙霜接手的案子越來越少了,他甚至想退出律師這行。

仙人指路

自信就是自己信得過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人們常常把自信比做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閘門,啟動聰明才智的馬達,這是很有道理的。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們行為的內在動力。在人際交往中,有自信心的人能夠充分發揮長處,坦然自若,落落大方,以積極的姿態處理可能產生的各種事情。即使在自己處於不利境遇時,自信的人也能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從而保持心理平衡,變不利為有利。

當然,擁有自信心固然可貴,但切不可過於相信自己,過於自信就會變得固執。如果說自信是成功的基礎,那麼固執則是成功的阻力。固執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隻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同時,過於自信的人也會有一種盲目的自我崇拜心理,以為自己處處都比別人高明,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淩駕於他人之上。過於自信的人不但不會獲得任何成功的機會,而且還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李凱是某大型軟件公司的軟件開發人員。李凱的工作業績非常好,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凱非常高傲,年少氣盛,什麼時候都是豪氣衝天,似乎“整個世界都是我的,隻等我去隨意挑揀”。按理講,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3年的李凱早應該升職了,但是由於李凱平時表現得過於搶眼,不管是什麼時候都喜歡出風頭,老板很是看不慣他這一點,於是一直沒有給他升職。當然,更重要的是,李凱高傲、盛氣淩人的性格使得他很難和同事處好關係。老板擔心給李凱升職的話,會引起公司“人事大地震”。李凱早就看到這一點,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反正我也不愁找工作,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你不給我升職,我另謀高就!”於是李凱一氣之下辭掉了工作。

辭職之後,李凱很快獲得了另一家知名軟件公司的麵試機會。麵試那天,當衣著得體、氣宇軒昂的李凱來到麵試地點的時候,接待的一位小姐先讓他進行理論筆試。李凱一看,幾乎全都是一些基本知識,他很快就完成了,感覺很自信。接待小姐看了李凱的試卷之後,很禮貌地告訴他下周三到總經理辦公室麵試。李凱在進電梯的時候,和同來麵試的人員說:“來這麼一家公司我是不是有點兒屈就了,要不是考慮離家近,這種單位我是不會考慮的。”這時,電梯裏出來的一位西裝革履的青年人對他說:“小兄弟,做IT可不能太浮躁,不能太自信啊!”李凱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還想這個人是不是有點兒多事啊!

等到李凱再到總經理辦公室複試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那天在電梯裏碰見的那個青年人正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總經理對李凱說:“年輕人,你的麵試試卷我看過了,非常好,幾乎沒有一點錯誤。但是我還是不能錄用你!一個人需要自信,但是不能太過於自信。你應該屬於那種太過自信的人吧?我希望你能收斂一下你的鋒芒,找個公司好好地做。希望下次我們還有合作的機會!”李凱一聽,立刻傻眼了。

確立自信心要正確地評價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能力,自信不是孤芳自賞,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無根據的自以為是和盲目樂觀,而是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一種心理素質,它代表一種高昂的鬥誌、充沛的幹勁、迎接生活挑戰的一種樂觀情緒,是戰勝自己、告別自卑、擺脫煩惱的一劑靈丹妙藥。

但是過於自信則正好相反。過度自信是人們在對過去知識進行判斷中存在的一種智力自負現象。過度自信的危害是人們無法想象的,約翰遜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尼克·裏森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百年巴林銀行的倒閉。可以說,過度自信是我們成功路上的最大敵人,這一傾向還容易使人們產生控製錯覺,就如賭徒,一旦贏了就歸因於自己的賭技與預見力;一旦輸了就認為“差一點兒就成了,或偶然倒黴”。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過度自信呢?

首先,我們習慣於極不現實地看待自己,不現實地看待與他人相關的未來。

其次,我們幼稚地認為可以控製隨機事件,相信我們完全能夠控製自己的命運。

再次,我們總是傾向於為自己所認定的理由搜尋各種支持證據。我們常常帶著一種內在的偏好來尋找選擇對象,然後盡力尋找支持這一偏好的信息,而不是尋找相悖的證據。

最後,我們不能客觀地評價過去的決策記錄。我們常常有選擇地評估過去的決策,隻記得成功,不記得失敗。

那麼,如何避免過度自信呢?

最重要的是要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對自己取得的進步、做出的成績、被領導和大家所接受的性格,要特別的珍惜,不斷地發展。

不能把自己取得的一點兒成績當做一種資本,到處炫耀,生怕別人看不見、不知道。取得了成績後,要謙虛謹慎,不要把自己看得過重,更不能居功自傲。牛頓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大集體中,提倡的是團結共事,而不是西方式的個人英雄主義。所以,當自己取得成績時,千萬不要忘了領導的支持、同事的幫助。隻有這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才能進一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你也才能幹出更大的成績,取得更大的進步。

修煉心法 過度自信要不得

過度自信是指人們的獨斷性的意誌品質,是與自覺性品質相反的一種心理和行為偏差。

過度自信的決策者總是對自己的決定具有獨斷性,堅持己見,以自己的意願代替實際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當客觀環境發生變化時,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計劃,盲目行動,一概拒絕他人的意見或建議,是缺乏自覺性和意誌薄弱的表現。幾乎從事各種職業的人都存在過度自信的情況,在對物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律師、談判人員、工程師、企業家、證券分析師、駕駛員等的判斷過程中,都觀察到了過度自信的現象。並且,過度自信都無一例外地會給我們帶來失敗。因此,職場上的朋友們,做一個明智的人,拒絕過度自信吧!

第四節 絆腳石4 得意忘形

職場透視

張菲是北京某大學會計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成績不錯,形象也很好。在初次找工作時,她來到國內某知名企業集團應聘,經過一係列的麵試、筆試、複試等,張菲是一路綠燈。在最後簽約時,張菲卻猶豫了,心想:第一次找工作就簽約,是不是有點兒唐突?後麵也許還會有更好的公司等著我呢!自己這麼好的條件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於是她放棄了那次簽約的機會。接著,張菲又參加了另一家更有名氣的國企的招聘,這家企業的前景和提供的待遇都讓張菲很滿意。筆試是在北京某大學進行的,有200人參加,結果一下子淘汰了120人。張菲很幸運地通過了筆試,進入了下一輪麵試。第一次麵試時,12個人一個小組討論問題,張菲感覺很新鮮,發揮也不錯,她又順利闖關。第二次麵試也是最後一次麵試,是在張菲的學校舉行的。“主場”作戰,更讓張菲狂喜不已,不禁有些飄飄然,她認為,在自己學校,拿到最後入場券應是探囊取物。然而,最後名單公布,張菲卻意外落選了。事後,張菲這樣評價自己的失敗:“100層的大廈一口氣走到了99層,最後一步卻栽了跟頭,摔得慘摔得重,都是因為過去走得太順,以致得意忘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