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丁斯德爾拍攝的短片引起波瀾(1 / 1)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無暇再關注這個水中“怪物”,尼斯湖似乎歸於平靜。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對尼斯湖“水怪”的興趣再次點燃,關於“水怪”的故事可謂層出不窮。

1960年4月23日,英國航空工程師蒂姆·丁斯德爾在尼斯湖拍了一段10多米長的影片。影片雖然比較模糊,卻可以大致看出有一個黑色長頸的東西遊過尼斯湖。一些科學家看了影片後,改變了以前堅決否定尼斯湖有“水怪”的看法。

英國皇家空軍聯合空中偵察情報中心分析了丁斯德爾的影片,認為那東西大概是一種全長20多米的生物。但是也有人認為影片中拍到的隻不過是一隻小汽艇。

不管怎麼說,丁斯德爾的短片又掀起了一股探查尼斯湖“水怪”的熱潮。一些有著良好裝備的正規考察隊以及數不清的獵奇者都來到尼斯湖畔一探究竟。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開始借助先進的儀器設備,大舉搜索尼斯湖“水怪”。1972年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1972年8月,由美國波士頓應用科學研究所組織的一個考察隊,使用一架水下照相機拍到了兩張照片,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大動物的菱形前鰭及其軀體的一部分。由於水底非常混濁,所以照片模糊不清。

1975年6月,研究所的另一個考察隊又拍了許多水下照片,其中一張看起來像一隻長頸小頭的生物,還有一張看起來有點像怪物的腦袋。考察隊除了拍下一些照片和影片之外,還通過聲納儀記錄了一些聲音,這些聲音雖然引人入勝,卻不足以成為可靠的憑證。

在照片的鼓勵下,《紐約時報》於1976年資助該研究所組織了一個隊伍更龐大、裝備更完善的“怪物”考察團。他們前往尼斯湖,下定決心要把“水怪”找到。大多數人都以為這一次“水怪”之謎即將解開,這麼聲勢浩大的考察活動一定能輕而易舉的活捉蛇頸龍。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這次考察並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收獲。

這個令人無比遺憾的結果,使各地的學者、專家對水怪的興趣一下子落人穀底。其實要證明尼斯湖“水怪”存在是很難的。原因之一是“水怪”行蹤飄忽不定,讓人無法捉摸;二是尼斯湖很深,且水質混濁,即使有“怪物”也不可能輕易被發現;再者,尼斯湖湖底猶如迷宮,神秘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