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出身於職工家庭,父親是郵電局的普通職員。我十七歲當了兵,就在坦克修理部隊,實際上跟兵工廠差不多。我曾修過幾十輛三種型號的坦克,還獲得了二級修理工的證書。從裝甲兵部隊退伍回來,當了正二八經的產業工人,在大型化工企業齊魯石化公司橡膠廠幹過四年。工人師傅和工友們的那種為了企業、為了祖國,大公無私、忘我苦幹的奉獻精神,那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那種坦坦蕩蕩的博大胸懷,特別是對人的那種坦誠、熱情、誠懇、實在,還有大型企業的那種莽莽蒼蒼雄偉壯觀的磅礴氣勢,都深深地長久地感染著我,影響著我,激勵著我,鞭策著我,使我終生難以忘懷。我經常為自己也曾是企業工人階級隊伍中的一個兵,而感到驕傲和自豪。1979年5月我調到省總工會宣傳部,後又到《山東工人報》,十年時間裏始終與職工打交道。至今,我與企業裏的好多朋友還保持著密切的聯係。包括我平時一直說山東話,也是為了容易接近職工。因為,你一說普通話,他跟你就有距離感。我覺得我還是熟悉、理解、同情企業職工的。特別是下崗職工,是城市裏過得最不容易的一群普通老百姓。我做為一個戰士、工人出身的作家,有這個義務和責任去關注他們的命運。
於是,我先動手擬了個長篇的大綱,又寫了一些片斷。下派回來,就集中精力投入了寫作。這期間,還去了十幾個工廠、商店,采訪了上百名職工,其中就有好幾個或岌岌可危或倒閉了的工廠和許多生存困難的下崗工人。在創作過程中,我書中的男主人勝子、女主人公胭兒,還有梅、蕊子、蟬兒、大牛、小貞、老崔、方師傅、老哈等下崗工人的形象,也就越來越清晰了。
我在這段時間,1996年出了一本四十三萬字的散文集《尋找故園》,1998年主編了一本紀實文學集,1999年出了一本十五萬字的散文集《感受寂寞》,另外寫了二十多萬字的散文和隨筆。除了在幾家報刊上發表了《夜風》的一部分章節,短篇小說隻發了一個《臨時搭伴》。為了把自己主要的生活積累情感積累以及主要的所謂智慧才華都用到這部長篇裏去,其它的中短篇小說一個也沒寫。
《夜風》曆時六年,改了不下十遍。這對於我這個不會打電腦的笨人,是個不太簡單的工程。在這六年中的後三年裏,又寫出了《夜雨》、《夜霧》的初稿,構成了我的“當代都市長篇小說三部曲”,共一百四十多萬字。後二部現仍在修改。數數這六年裏自己幹的活兒,隻覺得時光沒有虛度。
幾年前的下崗職工,如今有不少事業已幹得很不錯了,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但我也看到,還有相當多的下崗職工過得很不輕鬆。特別是不少中年職工,房子住得很差,上有老,下有小,負擔很重,壓力很大。要是家中再有個病人,再有個上大學一年要花一萬多元學費生活費的孩子,日子就更加艱難。
對於此書的寫作,許多朋友給予了熱情的關注、鼓勵和支持,並希望它成功。有好幾位朋友在工作生活都很緊張的情況下看了稿子,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懇切地希望廣大讀者,特別是下崗再創業再就業的職工朋友們,對《夜風》提出寶貴的意見。
在此,謹向給予此書以大力支持的朋友、親人們,一並表示最衷心的謝意!
2002年5月6日於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