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蘋果學習產品策略(1 / 2)

蘋果的這個選擇很奇怪,用高高的價格門檻,把大量用戶擋在外麵。隻有進來的人,才能享受蘋果的免費優質服務。蘋果為什麼不把硬件降價,讓更多的人買得起,去掙更多錢?我們很多創業者都是這樣想問題的,先把門檻放低,把更多的人放進來。這就牽涉到對這個世界的一個基本判斷了,就是什麼東西是人類真正離不開的?我們可以稱它為“價值之錨”,客戶要用了,離開它的成本就非常高?這個價值之錨到底是實體的東西還是虛擬的東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還是虛無縹緲的體驗?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決定了商業模式。如果你覺得價值之錨是實體的商品,而虛擬的體驗隻是附屬品,那你肯定采取吉列模式。相反,如果價值之錨是體驗,也就是說,人們一旦喜歡上了一個體驗,是很難擺脫它的,那麼蘋果的模式就是有效的。

我問過一位蘋果用戶,為什麼無論什麼電子產品都買蘋果的。他說,沒辦法,被綁定了。如果現在換成安卓手機,一方麵要重新適應,學習成本很高;另一方麵,手機、電腦、iPad之間的那種無縫連接和資料共享的體驗,就會損失不少,更別提有很多數據在雲端儲存。現在要是不用蘋果,跟搬個家差不多,有太多的事情要處理,太麻煩了。沒有絕對充足的理由,是不會搬家的。

說到這裏,就明白了,這兩種策略的真正分歧在哪裏。

企業都是要盈利的,所以,如果你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一分為二,一部分做誘餌,或者說好聽一點,做引流,做價值之錨。另一部分做收入,這無可厚非。但是,具體怎麼選擇,就要取決於一家企業對世界、對趨勢、對自己用戶的看法了。

有一位朋友分析蘋果的策略。他說,蘋果應該是這麼看問題的:

第一,數字世界的虛擬體驗越來越重要,甚至超過真實世界。這是真正的價值之錨。所以,蘋果把全部資源用於打造虛擬世界的體驗,並且免費提供其中的一部分,這和硬件便宜這樣的小誘惑相比,是一個留住用戶的更好策略。

第二,過去買手機,相當於買一個用品。而現在買手機,是買一個通向虛擬世界的通道。隨著人對虛擬世界的依賴越來越重,買手機,就相當於你在虛擬世界裏買了一所房子,裝你的全部虛擬體驗。每年換一次蘋果手機,就算它的價格漲到了1萬塊錢,相當於為你的房子每年交1萬塊錢物業管理費,這雖然很貴,但是隨著房子漲價,這個物業費還是有上漲的空間。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蘋果敢於在這麼貴的價格基礎上,不斷上調價格。

不是想說蘋果的策略就一定是對的,隻是想提醒大家,這個商業世界的運行規則並不是隻有我們熟知的一種。

大概20年前,互聯網世界混沌初開,所有的企業參與者扮演的是一個新大陸的征服者的角色,征服者隻在乎地盤,隻在乎用最小的成本攻城略地。所以,他們的行為模式就是拚命地提供誘惑,擴大流量,想著征服了之後,再考慮治理問題,對於那一代創業者,這當然無可厚非。

蘋果的這個選擇很奇怪,用高高的價格門檻,把大量用戶擋在外麵。隻有進來的人,才能享受蘋果的免費優質服務。蘋果為什麼不把硬件降價,讓更多的人買得起,去掙更多錢?我們很多創業者都是這樣想問題的,先把門檻放低,把更多的人放進來。這就牽涉到對這個世界的一個基本判斷了,就是什麼東西是人類真正離不開的?我們可以稱它為“價值之錨”,客戶要用了,離開它的成本就非常高?這個價值之錨到底是實體的東西還是虛擬的東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還是虛無縹緲的體驗?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決定了商業模式。如果你覺得價值之錨是實體的商品,而虛擬的體驗隻是附屬品,那你肯定采取吉列模式。相反,如果價值之錨是體驗,也就是說,人們一旦喜歡上了一個體驗,是很難擺脫它的,那麼蘋果的模式就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