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隻要能夠在一段關係裏,比如說我在一個家庭中,我在和我愛人的關係中,隻要我的“存在感”是清晰的,對方給了我足夠的確認感,我就能夠滿足。但是有的人,如果隻在一段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遠遠不能滿足的。他需要在職場、在行業中、在社會影響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別人的重視。
動物吃飽了、繁殖了,“存在感”就滿足了。但是人不行,人的很多“存在感”是需要社會給他反饋才能實現的。
我們經常會嘲諷一種人,在沒資格說話的地方亂說話,在不合適的地方秀恩愛,說他們“刷存在感”,什麼意思?就是他們很不適當地找周圍的人要反饋,這樣他們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那“存在感”的反麵是什麼?就是對自己“內心邊界”之外的東西的恐懼。為什麼讓你照著PPT練習3次,你就會痛苦,而喬布斯為了蘋果產品發布會對著PPT練習100次,依然樂此不疲?為什麼你打掃衛生很痛苦,而有人打掃房間不厭其煩,一天掃三次?這就是人的不同。你既可以把它解釋為他“內心邊界”內的“存在感”不同,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他“內心邊界”外的“恐懼”不同。比如,一個人特別愛穿漂亮衣服,既可以解釋為她要靠這個刷到“存在感”,也可以解釋為她恐懼青春的流逝。
舉了個例子。一位家庭主婦,她一到孩子住的地方,馬上就尖叫:“你住的地方怎麼這麼亂啊。”接著,她馬上就開始收拾。兩三個小時之後,家裏頓時就井井有條。
這兩三個小時的過程中,既有“存在感”的滿足,也有對髒亂差不能忍的“恐懼”。驅動這位母親收拾屋子和喬布斯把一個圖標改100遍的驅動力,其實沒什麼不同。
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用不同的詞說同一層意思嗎?其實不是,“內心邊界”是我們理解一個人的很有用的輔助線。比如,關於人的情緒,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很多種,喜悅、害羞、恐懼、焦慮等。但是從“內心邊界”這條輔助線看來,了解一個人,其實看兩種情緒就夠了。從內部看,“存在感”被滿足了,他就喜悅;從外部看,“邊界”被侵犯了,他就恐懼。
其實很多種情緒都是“恐懼”。“邊界”被侵犯了,感覺自己打不過,這就叫恐懼。“邊界”被侵犯了,感覺自己打得過,這就叫憤怒。這中間的不同,其實是對力量對比的評估不同,而不是情緒本身有什麼不同。焦慮也是恐懼,它來自對恐懼的想象。因為是想象,所以無從逃避,這種持續的恐懼,就會內化為焦慮。羞恥感也是一種恐懼,它來自對社會評論的恐懼。
這條輔助線最大的用途是觀察一個人,他說他有什麼觀點、想法都沒用。他刷“存在感”和表達“恐懼”的方式,才是他這個人的特質。麵對同樣的邊界侵犯,他恐懼了,他就是普通人,他憤怒了,他可能就是個英雄,因為他對自己力量的估計不一樣。
有的人隻要能夠在一段關係裏,比如說我在一個家庭中,我在和我愛人的關係中,隻要我的“存在感”是清晰的,對方給了我足夠的確認感,我就能夠滿足。但是有的人,如果隻在一段關係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是遠遠不能滿足的。他需要在職場、在行業中、在社會影響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看到別人的重視。
動物吃飽了、繁殖了,“存在感”就滿足了。但是人不行,人的很多“存在感”是需要社會給他反饋才能實現的。
我們經常會嘲諷一種人,在沒資格說話的地方亂說話,在不合適的地方秀恩愛,說他們“刷存在感”,什麼意思?就是他們很不適當地找周圍的人要反饋,這樣他們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