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有一個類型,就是跑到用戶“內心邊界”的外麵,專門幫他抵禦“恐懼”。人們會為了解決“恐懼”,毫不猶豫地花錢,所以中國的醫療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場,為什麼?對生存的“恐懼”、對缺乏競爭力的“恐懼”使然。為什麼醫療美容產品比普通化妝品貴那麼多?對青春流逝的“恐懼”使然。
有一次在深圳坐地鐵,突然看見一個廣告,是一家很有名的教育公司做的,赫然兩行大字:這個世界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像我這樣的追求終身學習的人,看見廣告的第一感受都是觸目驚心。
果然,很多人把這個廣告拍下來發微博,發朋友圈,一度刷屏。但是因為太刺激了,後來這家公司扛不住壓力,把這句廣告語改成了“每個時代都悄悄犒賞會學習的人”。改了之後的廣告語是溫和的,但是也就沒有了力量。還是前一句廣告語“這個世界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說出了這種教育類公司生意的本質,就是針對人們的恐懼。
我們現在知道了兩種類型的產品:讓人“爽”的和讓人“恐懼”的。一個成功的產品,要麼是這種,要麼是那種。如果一種都不是,那就不是針對用戶人性的服務,也就不太可能成功。
那麼哪種產品更好?即哪種產品更有發展前景?
我認為:針對“恐懼”的生意更有發展前景。這個看法可能有點違反直覺,讓人快樂的產品怎麼還不如讓人恐懼的產品?
我是這樣理解的:第一類滿足“存在感”製造“爽”的體驗的產品,通常是要縮小人的“內心邊界”。換句話說,這種產品通常把一個人的“存在感”給偷換成了一個很小的東西,然後來滿足他。比如說前麵提到的那個俄羅斯方塊的遊戲,你在跟那個小小的方塊較勁的過程中,就能夠又愉悅又爽,在玩的過程中,你的世界狹窄化了。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玩俄羅斯方塊,那是很多年前了,坐長途火車,上車就開始玩,不停地玩了10個小時。
後來把我自己都嚇著了,這個遊戲太恐怖了,它把我拽到了一個黑洞裏,在裏麵極盡快感,但是一旦出來之後,就知道那沒有任何意義。刷微博、刷朋友圈、刷頭條,大家都有類似的感受。被一個產品取悅了,沉迷了,但是一旦出來之後,特別虛無。因為一旦跳出來看,原來它把你的世界縮小了。
而那種訴諸用戶“恐懼”的產品,它們多少都在起一個作用——試圖讓用戶擴張自己的“內心邊界”,是讓用戶的世界變大。比如我們前麵舉的例子,醫療、教育、美容類的產品,它們都是訴諸用戶的“恐懼”,但是客觀的結果都是讓用戶改變,在原來的世界裏有所突破,他的世界就變大了。
其實每個人都在感受這兩種產品模式的衝突和拉扯。就拿一個中學生來說,有兩種商業模式都在爭奪他的錢袋子。一種是讓他爽的,遊戲、網絡文學等各種娛樂消費品,還有一種是讓他免於失敗的恐懼的,書籍、上學、各種課外補習班。
那還有一個類型,就是跑到用戶“內心邊界”的外麵,專門幫他抵禦“恐懼”。人們會為了解決“恐懼”,毫不猶豫地花錢,所以中國的醫療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場,為什麼?對生存的“恐懼”、對缺乏競爭力的“恐懼”使然。為什麼醫療美容產品比普通化妝品貴那麼多?對青春流逝的“恐懼”使然。
有一次在深圳坐地鐵,突然看見一個廣告,是一家很有名的教育公司做的,赫然兩行大字:這個世界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像我這樣的追求終身學習的人,看見廣告的第一感受都是觸目驚心。
果然,很多人把這個廣告拍下來發微博,發朋友圈,一度刷屏。但是因為太刺激了,後來這家公司扛不住壓力,把這句廣告語改成了“每個時代都悄悄犒賞會學習的人”。改了之後的廣告語是溫和的,但是也就沒有了力量。還是前一句廣告語“這個世界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說出了這種教育類公司生意的本質,就是針對人們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