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免費模式在讓很多消費者享受到不要錢的服務之後,也讓行業的總收入規模大幅減少。頭部企業獨享免費紅利,把也想走這條路的初創企業的未來給堵死了。
大企業攔住初創企業崛起的還有一個機製,就是讓初創企業提供的服務變得沒有用。創業圈子裏,你經常會遇到一些人,拿著商業計劃書說,我的這個產品設計比微信好、比淘寶好,所以,我能擊敗騰訊和阿裏巴巴。這就是看問題視野狹窄了,不是說他們的產品設計有問題,而是產品設計得好也沒有用。
因為免費模式的產品,不是你用的那個App,它真正的產品就是用戶和用戶的數據。它通過免費,把用戶吸引來,然後把用戶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或者是把用戶在上麵的數據做開發,再賣給別人。
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你買了產品但是不需要付錢,那麼,你就是產品本身”。用戶不一定是因為產品好而留在它那裏的,而是因為用戶的數據、社交關係和使用習慣留在了那裏,再想遷移,成本太高了。
舉個例子,前些年用功能手機的時候,換個手機很方便,把SIM卡拆下來裝上就行了。而現在智能手機時代,換手機,是要把上麵的軟件重裝一遍,而且必然要承擔數據丟失的損失,遷移成本太高了。
很多人想,既然價格是零都沒法做生意,我倒貼錢是否可以。答案是否定的。比如,從2004年到2010年,微軟花了大力氣試圖在搜索上和Goog le競爭,當時它的現金儲備比Goog le多好幾倍,因此它采用倒貼錢的方式鼓勵大家使用它的搜索服務,大約每搜索一次可以獲得五美分(三毛錢人民幣)的變相獎勵(變成積分買東西)。但是那樣除了每年燒掉十幾億美元的市場推廣費之外,對市場占有率的提升沒有幫助。不僅初創企業這麼做不會成功,就是像微軟這樣的巨無霸也搞不成。
上麵說的這兩條原因,就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堅持不了一兩年就死掉的根本原因。
前兩年,我們開始做知識服務的時候,其實也是覺察到了,走免費模式這條路行不通。但是,我們是出於一個簡單的直覺:做市場有需求的東西,總是能賣掉的。如果免費是唯一的道路,那為什麼蘋果公司的產品不僅不免費,而且賣得還很貴呢?如果免費是趨勢,為什麼恰恰是蘋果公司,而不是Google和Facebook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公司呢?
這件事給我們的提醒是,世界的變化往往是出乎人意料的。過去,我們覺得小公司學習大公司是天經地義的。但是誰曾想,現在大公司的打法,恰恰是針對小公司的。
這是市場競爭格局的一個巨大變量。但是,這幾年大量創業企業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發生。
說白了,免費模式在讓很多消費者享受到不要錢的服務之後,也讓行業的總收入規模大幅減少。頭部企業獨享免費紅利,把也想走這條路的初創企業的未來給堵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