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配也有兩種,一種是超配,就是下一個階段的人才在幹上一個階段的活兒。
我們在創業市場上經常看到一個現象,為什麼很多大公司出來的非常能幹的人,他們一創業就能拉出豪華團隊,但是往往不靈呢?原因就是他們擅長的是把一個已經驗證的商業模式不斷複製和擴張。但是在找到那個甜點、在快速迭代的能力上反而不夠,這是超配。
當然,更常見的是人才低配。就是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把公司帶到第二個階段的時候,能力跟不上了。按照龔焱教授的統計,這個時候40%的創始人會被換掉,其中又有80%是被迫的。親手帶出來的公司,就這麼不得不放手。
舉個著名的例子,推特的創始人叫傑克,剛開始公司在第一個階段發展非常順利,這是傑克的功勞。但是進入第二個階段,公司出問題了。
傑克作為CEO,他的財務能力不足,也就是不會算賬,他隻會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管理公司支出。但是公司大了,各方麵的財務非常複雜,傑克經常算錯賬。
就因為這個原因,投資人一合計,就把他換掉了。當時的場景非常殘酷,兩位投資人從東海岸的紐約飛到西海岸的矽穀,他們約了傑克吃早飯。等點完餐,投資人就和他說:“我們打算換一個CEO,當然,可以給你保留一個沒有實權的主席職位,在董事會上保持沉默的一席。”
傑克說:“什麼?請你再說一遍!”投資人一字不差地又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然後拿出法律文件,說要麼簽字,要麼你找一個律師吧。就這樣,傑克CEO的位置就丟了。
Uber公司換CEO也是這樣,CEO還在芝加哥的酒店裏麵招聘高管,兩個董事遞進一封信——其中的一條要求,就是讓他在當天24點之前辭職。雖然萬般不情願,但是拖到當天23點55分,他也隻好辭職了。
這看起來很不近人情,但是沒辦法,能力跟不上公司的發展,就得讓位。
到了再下一個階段也一樣,有的人善於做複製和擴張的團隊,但一旦觸及業務的天花板,公司發展停滯,往往還是得靠換人來解決。這個點上,換人會換誰呢?常見的情況是,創始人強力回歸。關於蘋果公司喬布斯的被迫出走和最後回歸,其實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為什麼這個時候又需要創始人了?因為這個階段的跨越,本質上就是再次創業,是為公司尋找到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歸納一下,一個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在三種能力之間不斷切換、迭代:探索能力、標準化能力和二次創業能力。
所以,了解商業世界越多,我對那些能把企業做大的企業家就越敬重。遠距離看,他們好像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無非就是乘勢而上嘛。馬化騰是因為互聯網興起,馬雲是因為電子商務興起,一旦選對了跑道,好像就應該長到現在這麼大。所謂“風來了,豬也能飛起來”。
錯配也有兩種,一種是超配,就是下一個階段的人才在幹上一個階段的活兒。
我們在創業市場上經常看到一個現象,為什麼很多大公司出來的非常能幹的人,他們一創業就能拉出豪華團隊,但是往往不靈呢?原因就是他們擅長的是把一個已經驗證的商業模式不斷複製和擴張。但是在找到那個甜點、在快速迭代的能力上反而不夠,這是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