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小飯局中的大學問(1)(1 / 3)

小小的飯局中,隱藏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大學問。我們可以在探討飯局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利用其中的學問,也學會如何推動一場好局。一場成功的飯局可讓敵人冰釋前嫌,轉而成為朋友;可讓原本處於低穀的弱者,變為強勢的一方;也可讓你擴大人脈、獲取資源……實際上,飯局就是以小投入來換取大回報。

飯桌是社會萬象的縮影

中國人的社交觀念一直與“吃”有關,例如把不認識的人叫作“生人”,把相互了解的人叫作“熟人”。不僅如此,生活中的種種似乎都可以與“吃”搭上關係:受重視叫“吃香”,混得好叫“吃得開”,嫉妒別人叫“吃醋”,拿傭金叫“吃回扣”,長得漂亮叫“秀色可餐”,覬覦某物叫“垂涎三尺”……

“吃”這個詞因其含義多、指代廣泛,在中國人的社交生活裏得到了極大的厚愛。我們習慣於把飯桌擺在社交的核心地位,使得本來功能單一的飯局成了紛繁社會的縮影。

透過飯局,我們看到的是飲食之道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社會關係、人際規則,甚至裙帶關係。

飯局貫穿著中國人的整個社交過程,結婚有飯局,升學有飯局,賠禮有飯局,辦事有飯局,過節有飯局,跳舞有飯局,開會有飯局,打球有飯局,開業有飯局,電影收官也有飯局……實在無事,隨便編個理由也要辦一場。

對中國人來說,飲食之道,也是人情融洽之道。一場飯局既可以是親朋好友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可以是一次生意場上的談判。而西方人則習慣各居一隅,各自分餐。易中天說,中國人喜歡請客吃飯,並不是中國人好吃,而是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群體意識使然。所以,觀察一個人經常混跡於何類飯局,便可以大概洞悉其興趣、愛好、財富、身份、地位。飯局在中國,實為社會關係網的縮影。

香港大食客蔡瀾先生在《吃的講義》裏說,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你和寧波人談論蟮糊、黃泥螺、臭冬瓜,他們會大為興奮。你和香港人講到雲吞麵,他們一定知道哪一檔最好吃。如今我們提及飯局文化,最先想到的總是大家圍坐在桌邊,或大快朵頤、段子飄飄,或打情罵俏、推杯換盞,或談公道私、生意拍板。

社會學家分析:組織一個飯局,必須先想好受邀請的人選,被邀請者往往也都很關心還有哪些人同樣被邀請,並以此估算自己在邀請者心中的位置。飯局在中國人的交往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中國的公、私觀念不像西方人那樣分明。西方人如果在辦事過程中相互欣賞,也會約吃飯,但他們的飯局隻是辦事順利的自然結果。而在中國,吃飯卻是辦事的工具。飯局作為一種工具,必然與其他工具一樣有其共性及使用規則,並且不同的飯局規則也不盡相同。

在這樣一個重關係的社會中,為何隻有“飯局”承載了情感傳達的使命呢?為什麼偏偏是“吃飯”,而不是“唱歌”或者“垂釣”呢?這是因為,“吃”是人類最大的“公約數”,對於娛樂活動,人們往往眾口難調,有人愛看戲,有人愛聽歌,有人愛旅遊,有人愛運動。然而,每個人都要“吃”,隻有在這一點上,人類是沒有差異的。

飯局之妙,不在“飯”而盡在“局”,一個完美的中國式飯局,設局人、局精、局托兒、陪客、花瓶眾角色一個都不能少。有組織,有派係,有結交,有承諾,有陰謀,有稱兄道弟,有采陰補陽,有真心話與大冒險。透過飯局,我們看到的是飲食之道裏隱藏的政治利益、社會關係、人際規則和文化滋味。由此可見,飯桌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飯桌上處處是玄機。

不得不學的飯局心理學

在很多中國人的眼裏,飯局是具有神奇效應的。今日餐桌一杯酒,或許就能決定一個月或是未來半年的個人事業、公司盈虧,甚至可以改變終生的命運和地位。既然飯局應酬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應該有備而戰,打一場漂亮的飯局交際戰。

想要打好這場“飯局大戰”,我們自然要花上不少心力去鑽研飯局的心理學。究竟怎樣才能在“飯局大戰”中獲得完勝呢?其實這並不難,隻要你能讀懂對方在想什麼,就可以各個擊破、所向披靡!